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校园新闻 >> 正文内容

《楚天都市报》:高中学分制:期待与高考招生“对接”

作者:admin 编辑: 来源:楚天都市报 发布时间:2007年01月23日 点击数:
  编者按:早在1996年,我校就开课堂改革之先河,率先在全国高中学段进行素质学分制实验,经过十年的实践证明,我校的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19,我校素质学分制实验研究作为湖北省教育科研“九五”规划课题,进行了结题活动,10余家新闻媒体对我校的素质学分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第二天就有近10篇报道见诸报端,近几日新闻媒体继续关注并进行长篇报道,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等报纸又于1月23日整版报道了我校素质学分制的情况,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以下是楚天都市报的报道。

(2007-01-23 08:19:12)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1996年,一片争议声中,华师一附中在全国率先推行素质学分制。10年来,该校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升学率有升无降,硕果累累。学分制轻松跨过“高考坎”。

上周五,该校举行“素质学分制”结题报告会。与会专家们呼吁,要推进高中素质学分制,就必须给高中、高校更多自主权,让学分制与毕业认定、高考招生“对接”。

80余门选修课深受欢迎

学生跨年级自由听课

每周三下午三点,华师一附中高二(17)班女生石乔,都会走进国画教室,伴着墨香描绘丹青。她最擅长画牡丹,学校艺术楼里挂的牡丹画,全出自她笔下。

和石乔一样,该校高一、高二年级的近3000名学生,均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在80余门选修课中任选感兴趣的科目,跨年级自由听课。

该校从1996年试行“素质学分制”,至今已整整10年:将高中课程全部纳入学分计算,在常规课程基础上,开设学科类、艺术类、活动类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无土栽培”、“先秦诸子选读”、“新闻通讯阅读与写作”、“法语选修”、“双语生物”、“围棋”、“健身操”……这些看似大学才有的科目,让选修课堂显得格外“热闹”。

在高一年级一节交际英语课上,外教joey拿着海船模型,配合《加勒比海盗》影片片段,给学生讲解与航海有关的英语知识。课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学生每修完一门课程,均可获得相应学分,毕业时则需达到一定的总学分。由于学生掌握了选修自主权,传统的“要我学什么课程”,变为“我要学什么课程”,学习探索的氛围更加浓厚。

十年探索桃李芬芳

学分制笑跨“高考坎”

在高考“惟分数论”的指挥棒之下,高中学分制能否跨过“高考坎”?学生是否会集中选读与高考相关的科目,令高中学分制变得有名无实?高中生过早进行选择性学习,是否容易使一些科目造成偏废,而导致“跛足走路”?

在众多争议声中,华师一附中10年来坚持践行学分制改革,具体可分为四阶段:

1996年,该校初步试行“素质学分制”,将校会、班会、劳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活动纳入课程,增设心理学法、高新科技讲座、英语口语与听力、艺术欣赏等必修课。并发放《华师一附中学生素质报告书》,改变学生毕业标准和评优标准;

1998年,李岚清视察华师一附中,指示该校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该校随后增设天文、激光、无土栽培等一系列科技选修课,减少学生课后作业量,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2001年,该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学习层次差异拉大。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该校开设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的各学科分层选修课,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大胆革新;

2003年,国家推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该校将课程总体构架分为语言与文学、数学、科学、人文与社会、体育、艺术、科技、德育八大领域。并开发《湖北历史文化》、《数学史宣讲》、《中华文化概要》、《英语时文阅读》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

历经十年学分制改革,该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由省重点中学跃为全国一流优质高中,还培养出大批特长学生。高考本科上线率、重点本科上线率、高分率稳居全省前列,还为美国、法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外知名学府输送人才。仅理科试验班,共有10名学生在国际中学生奥赛中摘金夺银,368人次获得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

2001年至今,该校共有7名学生代表中国,赴美参加因特尔国际工程大赛并获奖。在科技创新与发明实践中,该校学生共取得发明创造成果230多项,获得国家批准的专利170余项。

华师一附中前任校长李水生,是素质学分制的推行者。他认为,越是搞素质教育,学生越是考不垮。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设各种选修课,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促其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而知识和方法是可以迁移的,是学生应对高考的“法宝”。

30所高中相继试点

坚持者所剩无几

华师一附中实行素质学分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其经验可否推广?2003年9月起,武汉市另有30所高中相继试点开展素质学分制。然而,不少试点学校不过是“纸上计划”,如今仅剩育才高中等少数高中在坚持。

汉口一所中学曾对高一学生开设了10多门选修课,可不到一年时间就以停课告终。该校一位负责人说,选修课的确是倡导素质教育,却难见对高考的明显作用。如果高考重点率上不去,不仅校长坐不住,家长也不答应。

武昌一所高中负责人表示,客观条件也让“学分制”显得不现实: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满足选课需要;学生精力有限,将攻克数理化的时间,用来研究诗歌、戏剧,学习科技制作,实在不划算。

“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高中仍认为,‘时间+汗水’是提高升学率的唯一模式。”华中师大教科院院长涂艳国说,虽说华师一附中的生源、师资、教学设施,都要好过多数高中,更具备实行学分制的“先天条件”。但观念的差异,是制约学分制推广的重要瓶颈。

涂艳国强调,素质学分制需要一套整体设计,并持之以恒地贯彻实践。有些学校将素质教育当作“点缀”,仅开展几次“蜻蜓点水”般的特色活动,就以为是在办素质教育,定然难见成效。

他建议,素质教育要因地制宜,其经验只可借鉴不可照搬。有些学校硬件条件有限,也可结合自身特点推行素质教育,不一定照搬素质学分制。比如,农村学校就可利用自然环境,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等。

呼吁与高考“对接”

期待更多自主权

在华师一附中举行“素质学分制”结题报告会上,专家们纷纷提出:高中实施素质学分制,不仅对学校管理、教师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高考、高招政策产生相应需求。

“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最好开展,进了初中难度加大,到了高中就更加难以推进,最大障碍莫过于‘升学压力’,担心素质教育占用课时。”一位专家指出,想让高中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必须让学分制与高考实现对接。

华师一校长张真建议,给予优质高中认定学生毕业的自主权,同时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招生权,允许优质高中直接向高校推荐优秀学生,或在有条件的高中与高校联办“直升班”。

华中师大校长马敏则表示,高校保送生的政策应有所放宽,尝试将那些素质教育培养的优秀学生,纳入“保送生”的范畴,为高中素质教育增添动力,促进高考改革。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