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知名校友 >> 正文内容

陈汉平

作者:佚名 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5日 点击数:

陈汉平

(1980届校友)

男,工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年—2000年,在华中理工大学(原华中工学院)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00年—2001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化学与生物工程系做访问学者,2001年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直从事流化床技术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主要是气固两相流动与传热、气固分离、燃烧、气化与液化及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流化床锅炉、高温烟气炉、粉煤气化炉、生物质气化炉、生物质液化炉、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关键部件、主要辅机、计算机监控技术等的开发工作。十分注重结合科学研究进行发明创造,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并以其为指导、着力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并逐步发展为专利技术,并积极进行专利技术的实施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了以理论研究为基础,技术创新为支撑,专利实施为特色的工作模式。在流化床技术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有的为国内外首创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省部级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 “863”“973”等项目20多项,专利实施项目4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编写专著3部。获教育部提名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委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专利实施优秀奖1项,武汉市技术发明银奖1项,已获授权专利8项,湖北省首届十佳优秀专利发明者,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资助。

陈汉平:激情燃烧事业

陈汉平教授,现任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党支部书记。近年来,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2000年,作为第一发明人,他领导流化床课题组在国内外首创了循环床锅炉下排气旋风分离理论和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环保效益。一直以来,陈汉平以无限的激情投入到煤燃烧的事业中。

注重研究生能力培养

陈汉平说,国家重点实验室需要一批有能力、高素质的研究生去建设和发展。因此,在平时的课题研究中,能力成了他最看重的。多动脑子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即使在和我们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他也不忘提醒我们要多思考。陈汉平所带的一位研究生说。
陈汉平经常鼓励研究生们多阅读参考文献和学术资料,但同时也要求他们在阅读中加入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观念。为了锻炼研究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他提倡研究生每两周一次的学术交流会都用英语进行。刚开始我们都有些不适应,但后来渐渐喜欢上这种形式了。唐汝江是陈汉平所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她说:现在看英文文献不像以前那样乏味了。

勇挑工作重担

身为实验室副主任,陈汉平除了担负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外,还要承担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常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担子很重,他说,现在课题都要自己去争,争下来除了自己要去保质保量地做,还要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培养,头绪很多,就算休息时心里面还是放不下。说到这里,陈汉平拿自己有点稀疏的头发自嘲起来:有人说,掉头发的人是不会有白头发的,而我现在四十刚出头就两样都有了。

北美留学受益无穷

谈起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留学时的经历,陈汉平感慨颇多。当时还是博士生的他主要从事流化床以及生物质方面的研究。除了跟随导师做实验,他还花了大量的时间看资料,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资料一拿就是好几箱。正是这一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宽了他思维的广度,为他后来在生物质利用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回国后,他把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也带了回来,定期举行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进展报告会、前沿发展交流会等。
繁重的工作与频繁的出差使得陈汉平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显得格外的珍贵,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给了他莫大的欣慰。工作总得有人做,自己所拥有的这些经验不能白白浪费。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