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校园新闻 >> 正文内容

《楚天都市报》华师一附中宣传连成员追忆昔日荣光

作者:佚名 编辑: 来源:楚天都市报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1日 点击数:

编者按:

40年前,“华师一附中宣传连”在汉出演200多场《红色娘子军》并因此闻名江城。近日,部分成员相聚一堂,共忆往昔岁月。

5月31日《楚天都市报》进行了相关报道。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本报记者张聪 实习生夏雨 通讯员黄影

  “我们把人生最好的时光献给了这部戏,这部戏的精神也影响了我们一生。”昨日下午,曾在上世纪70年代演过200多场《红色娘子军》并因此闻名江城的“华师一附中宣传连”部分成员相聚一堂,共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本书教会一支队伍

1970年夏,还是华师一附中在校学生的张洪、宁素莹、吕建华、胡泉源、周向丽等人,被带到武汉歌舞剧院学《红色娘子军》。
他们没有一点芭蕾的底子,但剧院演员演出日程紧,只有一上午的时间来教,“我们只记基本动作和站位。”张洪说完,笑着拍拍手里那本1970年出版的《红色娘子军》,“全靠它了!”
在这本书里,台词、场记、布景甚至灯光都一目了然。当时这本书定价4元,对一月伙食费仅6元的人来说,想买它可得下狠心。后来扮演吴清华(后来的版本叫吴琼花)的宁素莹笑称,为买书,自己饿了好长一段时间。
这本书,果真教会了一支队伍。

  白手起家跳起芭蕾舞

  那时候,一切都得白手起家:没舞鞋,她们把塑料鞋底剪成细条,烤软后粘在一起;没布景,全校学生捐布票买布,再给美术老师画……
为学基本动作,从练功房到食堂那段路,女生都是大劈叉走,男生则全走八字脚。
演出最初用老式唱机伴奏,但跳起来一振,唱针就跳格了。于是宣传连干脆成立了自己的乐队。乐队也是土洋结合:有小提琴,也有簸箕——拨拉黄豆制造下雨的效果。

  苦乐酸甜都值得高兴

1970年9月,宣传连的《红色娘子军》首演成功。此后,从工厂到部队,从学校到农村,他们在一个个舞台上留下了身影。
条件差,冬天露天演出,还得短裤短衣上场,老师便在台下生一堆火,供他们烘烤以防抽筋。
人疲惫,有时一天演3场,他们连脸上的妆都来不及卸。那厚厚的油彩妆,最后只能用粗肥皂往下搓。
但胡泉源说,大家从没觉得苦,“心里高兴啊,那是荣誉,让你演英雄!”他们半开玩笑地说,当时演主角的人,都被很多人暗恋着呢!

  这辈子情系“娘子军”

  高中毕业后,宣传连这帮元老或下乡或参军。1977年之后,样板戏风潮成为历史,“我们只能多看看这部舞剧,感受当时的激情。”
1995年华师一附中45周年校庆,40多岁的他们都被请回学校重跳《红色娘子军》。跳不了芭蕾,他们就用通俗的舞蹈方式再现了整场演出,“那天真是高兴,大家都觉得,这辈子都和这部戏分不开了。”他们说。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