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来信刊登 >> 正文内容
热情的火焰
热情的火焰
——钱昌炎老师回忆点滴
宣传连纪事
每当听到威武雄壮的《红色娘子军》连歌时,我精神为之振奋,亲切动人的歌曲“向前进,向前进……”一下子把我带入了三十九年前,华师一附中宣传连排演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让人终身难忘的情景历历在目。
热情的火焰
1968年,举国普及革命样板戏,工宣队、军宣队领导决定学演《红色娘子军》,五月开始筹备,十月在武汉公演。
众人拾柴火焰高。全校师生积极支持学演革命样板戏,但校文艺宣传队只有28人,演《红剧》人数显然不够,怎么办?全校各年级一动员,同学们纷纷踊 跃报名,经过相关人员考核,挑选了一批有文艺特长、思想素质好的同学,组成了文艺宣传连,许多同学以能到宣传连为荣。
同时,学校抽调许多老师到宣传连,刘友三老师任指导员,黄范畴任副连长,我任连长,还有邱方达、江会生、汪厚铎、崔锦瑟、杨德盛、杨裕生、侯忠仕、郭景星、罗桃珍等老师,还有首演吴清华的宁素莹同学后成为宁老师。
没有服装怎么办?自己制作;没有布票,全校师生捐赠。工宣队所在厂国棉六厂的工人师傅们想办法免费搞到许多抽纱棉布,染成黑色,制成“团丁服”。
没有特殊道具怎么办?设法借。缺南霸天家里的桌椅,有人打听到武昌区有关部门有,经军宣队出面联系,马上运回红木的八仙桌和太师椅,绿釉瓷的大圆凳。演出
用的芭蕾鞋,刀枪等道具都是自己制作。
没人教怎么办?找关系。恰好王江桥同学的舅舅是武汉歌舞剧院的军代表,得到他的大力帮助,武歌《红色娘子军》剧组的演职人员手把手的教,才有了我们华师一的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认真的排演
时间紧,从筹备到正式演出,只有四、五个月的时间,何况平时师生还有教和学任务,所以当年暑假是学戏的黄金时期。每天清晨,有学戏任务的同学,在老师带领下,从武昌坐上学校唯一的大卡车,驶向汉口武歌排练场,或观摩演员的排练,或自己练动作,等到演员中途休息时,再开始学戏。大热天,师生奋斗了一个暑假。
刻苦。从学戏到演出,从参演同学到做后勤保障的师生,都凝成了让我们终生受用的刻苦精神。例如:扮演吴清华的宁素莹,有天穿了一件崭新白衬衣,武歌
认真。公演后好评如潮,请我们去演出的单位排起长龙,学校决定每周演出2—3场。当时,是不收演出费的,化妆用品还得学校出钱买,所以时时处处还得精打细算。开始演师生十分认真,演多了会不会演“油”了,我们下气力做思想工作,极力避免出现这一状况,结果,有些方面比以前做的更好,还有所突破。比如换布 景,刚开始换场耗时6—8分钟,观众有些不耐烦,我们马上改进,候场时人员、道具、布景提前准备好,大幕一落,道具、布景迅速放上去,只需2分钟左右就完 成,观众满意。这是谁的功劳?
宣传连从诞生到完成历史使命,不过只有短短五年多光景,但师生们认真学习,认真工作的态度成为我们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师生的趣事
吴正斌遇险。记得在汉口海员剧院演出,吴正斌的团丁戏刚演完,急急忙忙从后台穿过舞台,向楼上打灯光的地方跑去。当时二楼顶上隔音层有的装的是龙骨,有的装的是泡沫板,吴正斌爬行时不慎一脚踩破泡沫板,那只脚在空中不停的晃动,观众一阵惊呼。幸好有惊无险。
十个馒头。如果当晚有演出任务,大家提前吃晚饭,演出完已是九、十点钟,肚子早就咕咕叫了,通常情况下,邀请方都会准备丰盛的夜宵。有次,我问某位同学吃好了没有?他捂住肚子告诉我:“我一口气吃了十个馒头。”你赫我哟。
- 上一篇:2008届校友郑人元在2009年新年到来之际给母校的一封信[ 01-12 ]
- 下一篇:我们寝室的独幕剧[ 0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