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外事工作 >> 正文内容

赴德访问报告:在对外交流中培养国际化大视野

作者:卢记生 编辑: 来源:外事处 发布时间:2009年02月24日 点击数:

129日(大年初四),我和张伟娟老师带领22位高一优秀学生赴德国开展学校间的访问交流。我们的目的地是德国斯道芬市的浮士德高等文理中学,整个行程共14天,212下午团队顺利返回武汉。

本次访问是应浮士德高等文理中学(以下简称为浮士德中学)的邀请进行的。在此之前,浮士德中学的同学已经两度来我校交流访问。本次出访的学生都住到了德国伙伴家里,与德国同学一同上学,中国同学的饮食住行等生活由他们的德国爸爸妈妈安排。

交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语言、德国历史、德国教育与学校制度、当地(斯道芬市及其所在的巴登州)的历史物产经济名胜企业、周边大城市(如弗莱堡、海德堡、瑞士巴塞尔等)的城市面貌历史遗迹等。在德国期间,浮士德中学还安排了中德两国学生远赴巴黎参观了巴黎市区、名胜、博物馆等。

同学们在德国期间,每天上午上课,内容有德文、英文、德国历史、学校及德国教育介绍、周边城市介绍,观摩了德国学生学习中文的课堂,有部分同学还跟着德国伙伴旁听了他们的物理和数学等课程。下午安排到附近地区参观,同学们在这个时段里观摩了弗莱堡的狂欢节游行,体验了克诺钦的温泉,尝试了高山滑雪,参观了多座历史悠久的古堡,聆听了教堂管风琴华丽的乐章,走访了现代企业IKA公司,饱览了莱茵河、黑森林山区的风景。周末巴黎之行,到过凡尔赛、卢浮宫、凯旋门、艾菲尔铁塔等著名景点,看到了“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断臂的维纳斯”。还有同学在德国家庭安排下参加了大型生日Party等活动。

我想,德国小镇的清爽洁净、德国同学的快乐活泼以及异国的建筑与音乐、历史与现状、文化与教育、科技与经济等等信息,一定给我们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一定引发他们很多的思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游历中观察,在交流中比较,在思考中成长,我觉得这次交流的意义就在──交流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使得他们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我们去的斯道芬市,人口只有7800人。当我称赞他们的城市是一个美丽的city时,有一德国同学小声订正,说应该用town,想来也对。该市在法兰克福正南,距离300公里,高速公路沿途经过海德堡、弗莱堡等名城。斯道芬市地处法、德、瑞士三国交界处,去法国和瑞士都只需半个小时左右。在地图上看,它位于德国西南部最角落处,用德国人自己的说法,斯道芬市座落在“靴尖”上。

当地属巴登州,虽然目前这个州与符腾堡州是一个行政区,但身在南部巴登的人总不愿接受这个自1951年即已形成的事实。比如斯道芬人,他们总以自己是巴登人而自豪。(巴登大公国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在十七世纪时辉煌一时)我们这次去,他们在教学楼的“天井”中挂了中德两国国旗和黄红黄三色州旗──合并前的巴登州州旗。

巴登州目前是德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德国最好的大学中,就有相当一批在这个州。与此同时,巴登州也是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就连小城斯道芬也不居人后。该市市长接见我们时介绍,斯道芬地方虽不大,却能提供2200个就业岗位,不仅本地人就业不成问题,而且还可以“养活”周边地区的人。斯道芬市的支柱产业是旅游、酿酒、高科技企业。

该地位于黑森林地区,山川秀丽,空气清新,夏季是旅游高峰期,要订房间须赶早预订,不然可能就订不上。当地人最骄傲的是“阳光”和“空气”,外地人最欣赏的也正是这两点。上天似乎还特别眷顾斯道芬人,好的阳光和空气之外,还赐予了他们众多的温泉。德语中的“温泉”写作bad,巴登(Baden)这个名字就与温泉有关。当地到处可以看到以“Bad”开头的地名,那都是有温泉的地方。美景加上好的阳光、空气和温泉,想不成为旅游胜地都难。

历史上此地就是贵族豪门度假疗养的地方,距斯道芬10公里的巴登威勒,就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临终之地,当地有专门博物馆纪念他。至于其他有名人物留下的城堡别墅,那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不过,这还没有把当地久有盛誉的葡萄酒考虑进来!

如果把葡萄酒考虑进来,你就可以更容易想象出游人在斯道芬会是什么样子了!当地最广泛的农作物是葡萄,人们自发组成“合作社”,这十几家种植,那一二家酿造,另外几家负责销售,各得其宜。生产的各式红白葡萄酒香满周边、全德国甚至更远的地方,当地人颇引以为自豪。当地人平日里也多饮酒,但不喜豪饮。他们更习惯于本地葡萄酒。就算是当地白酒,度数只在30-40度左右。当地人生活态度大都从容自在,你可以想象一下他们居家的情形,大约与中国古诗里“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最像。

当地有两家大型企业,一家名为IKA,是生产实验室用设备的公司。据介绍,全世界稍好一点的实验室里都有他们公司的产品,用来完成加热、搅拌、分离、过滤、测量等任务,而且全部的产品均可数控,与电脑接驳。整个工厂的物料分发都由机器人完成,从高高的货架送到生产的人或机器人工作台上,都是静无声息的。物流小车沿地上的标线行进,机械手在不停地给产品测试,旁边的屏幕上在一行行地显示结果。需要用人的岗位不多,他们在全世界许多地方设有分公司(如中国广州),全部的员工也只有650人。另一家是化工企业,我们没有前去访问,不过镇子中间的河水很清澈,琮琮作响,看不出附近有化工厂。

德国的中学教育虽各州不尽相同,但也有共同点。就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小学为4年,属基础教育。学生均就近入学。学生在学校极为轻松,游戏、参观展览馆博物馆等活动课居多,课外作业很少。老师记录学生平时的成绩及表现,在学生毕业时老师会写出评语,并对学生宜就读何种类型中学提出一些建议。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提问答问、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在成绩评定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分三类。小学成绩普通的进入完全中学,学习5年,毕业后多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技师和绘图员等;成绩中等的进入实科中学,学习6年,毕业后基本就读专科学校,他们毕业后主要当护士、试验员或银行职员等;成绩最好的进入文理中学,学习9年(浮士德中学是8年),他们通过会考,获得直接进入大学的资格。进入文理中学的学生只占30%左右。

三、不管是哪一类中学,都非常强调职业教育,前两类中学尤其如此,就是第三类文理中学也都相当重视。我们的友好学校浮士德中学就是一所文理中学,接待我们的学生中就有一批在学校对面的IKA公司当学徒、实习,其中中文比较好的海曼和尼尔斯还将于3月份赴IKA在广州的分公司实习。职业教育联系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或是联系着基础教育和就业。在一些成功公司云集的州,前两类学校学生人满为患。

四、德国家长并不强求子女进入大学就读。大学学习时间长,最少5年;要求高,必须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才能毕业,不下苦功夫是没法实现的。家长对孩子一般采取“因材施教”原则,不强求子女读大学或名牌大学去成龙成凤,而更多地关注适合孩子能力的前程,希望子女将来有一个正常的相对富足的生活。

五、中学生一般下午13点前后就可以离校回家。浮士德中学学生6:30须在家起床,7:00开始第一节课,接待我们的尤根老师有一天上午要上5节课,每节课1小时,最后一节在13:00结束。学生午饭多在家里带来。我们中国去的学生中有好几位的中餐,就是由德国妈妈给准备好带到学校的,普遍比学校的实惠好吃。学生午餐时间不固定,可自己选择;地方可以是食堂,也可以是走廊里的桌子,非常自在。

六、德国中学生下午也有放学不回家的,那多是选修课程或是兴趣小组。我们见到的老师斯杜姆先生就带着一群学生搞地震测量,设备自己做,原理就是简单的电磁感应,成功地记录了许多次大地震的资料。这个小组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小组,小组活动出了几本书,在全德国都很有名。我们去过的德国家庭,有一家两个孩子酷爱音乐,设备众多,自制CD满墙都是。这些小组、业余爱好填充了他们下午放学后的时间。

七、学生们没有固定的教室上课,类似于我们大学里的样子,到时间背起书包到103或是404去上课。实行的是小班教学,一般不超过30人,甚至少到十几个人。老师上课注重开放式教学,特别强调吸引学生注意力,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至于具体的知识,相比较而言,并不太看重,大概这些只在大学里才会被特别重视,中学培养的主要是兴趣和学习能力。

八、老师需教两种主要课程。斯杜姆先生就教物理和数学,德语以外他还会俄语和英语,英语不太好,但给我们学生讲课时,能用英语从地球构造讲起,再到板块漂移、震波传递表现、利用电磁感应记录震级并显示,一直讲到数据分析和处理,都用英语。老师们的课很多,下午回家后都不轻松,备课量很大。如果专业知识不过关,讲课不能吸引学生,那可能会被“下课”。

浮士德中学有8个年级,从5年级到12年级。各年级教学班数目不等,但都不超过8个,每个班学生不超过30人,学生人数1500上下,有各类教师近200位。因为校长和副校长都是当地教育界的“大腕”,政府教育部门每年安排众多的实习生来校学习,所以经常有实老师在学校工作。

学校没有围墙,也没有明显的标志。我找了许久,总算在一棵树旁找到了一个标志,那是两根不高的木桩上钉着的两块木板,上面有学校的名称和徽章。学校建筑只有有限的几栋,都在四层左右。从出入的学生看,有一栋是小学教学楼,另一栋主楼应该是初中和高中教学楼。主教学楼正在加盖一层,估计是不够用了。再有一座单体建筑,下面是室内体育场,上面好像是图书馆。

比较有特点的是最后的一幢不大的房子,里面有阶梯教室。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说,每天放学后,有一部分低年级的学生因家长不在家,他们会在此停留做作业,其中不乏成绩平平作业有困难的同学。他们,或是他们的家长,会聘请高年级的学兄学姐对他们一对一“扶贫”,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学弟学妹们学习顺利了;学兄学姐们得到了社会活动的机会,还可以挣得零花钱;学校教学有了“编外辅助人员”,提高了“小”学生水平,训练了“大”学生能力,和谐了学生间的关系;家长花几个小钱,不用操心孩子的学业。这栋楼本来也不太格外有特点,却因为了这个用途让我有了许多关注。

学校旁边是一条铁路线,有火车像城市公交一样把周边的城市联结起来,许多学生上学放学都是经由这个火车。下车五分钟差不多就进入了教室。当然,也有家在本地步行上学的,也有家在周边小镇由家长开车接送的。学校里面到处都是供拴自行车用的桩或环,大约天气好时骑车上学的人不少。

学校入口处是一个“转盘”,大小仅够普通公交车转圈改变方向用。每天放学时间,都会有公交车来接学生。学校用铁栅栏把“转盘”围上,只开了几个口子供学生上下车用。正对着这些口子的地方,又加了一道不长的栅栏,学生上车须“走”一折尺形道路才能实现。这种安排的用意很明显,要阻止飞奔而来的学生直接冲上车,避免发生危险。学校在其他连接公路的地方也有类似的安排,安全意识很强,设施简单却很有效。

铁路边上,挨着学校的一侧,停着一辆老式的蒸汽机车,下面是两根不长的铁轨,大约它退役了,被安排到学校来当教具。它静静地停在那里,但一点也不破败,油漆得非常完整。偶尔有小学生甚至大孩子在里面出没,有笑声传出。

学校有一田径场,平时活动的孩子不多,基本上是锁着的。

主教学楼中心有一个“天井”,它的周边是楼梯或是走廊。这天井的一楼平时是走道,吃饭时是儿童乐园(学生或坐或趴,快乐大嚼),二楼边上提供了灯光设备,整个一楼四围设置了幕布和导轨,大约需要时此地就是一个舞台。从学校展示的资料看,这舞台利用率还很高,不只有本校学生演出,还有学生请来的弗莱堡专业人员参加演出。

这次去的中国学生上德语课是在一个大教室,他们学校称之为电影放映室,有黑板,周边也有幕布和导轨,估计也有舞台一样的功用。

学校有内部喊话系统,课间时不时有人讲话声音传出,接着就有学生有所动作,大概是临时发布的通知。书面通知都在天井周边的布告栏内,内中就有为我们到来发出的通知,写出了许多人的姓名,大概是对相关老师和学生的安排。

其他专给老师看的通知,贴在老师办公室入口的活动白板上,其中有一些还用各种颜色的线条加以装饰或是强调。旁边有一个“木架”,每位老师都在这木架上拥有一个类似于信箱的“格子”,有些需交接的小东西就放在里面。老师们一进办公室,多半会先伸手去那“信箱”翻拣一番。

老师们集中办公,办公条件一般,还比较拥挤。不同的是,旁边设有一小休息室,据说提供咖啡、饼干等物,不过需要自己付钱,大约是自动售卖机之类。

学生不能进入老师办公室,他们只好在办公室外探头探脑,等候被老师发现,那情形很是滑稽。不知德国同学到我们这里来,看到老师办公室里学生往来自如,会作何感想。

天井周边的张贴主要是学生活动的海报,从一些单词上可以猜出这些活动的中心内容。大多是各兴趣小组的活动公告。海报都是电脑制作,没有随便手写的。

我校交流团队这次去,德国方面有三位老师负责接待。如前所说,还有20位德国同学及其家庭参加接待中国同学。从最初办理签证,到行前制定日程,再到接站、安排每天活动,到最后联欢送行,德老师都非常认真,仔细完成计划中的每一个任务,妥善解决活动进行中出现的新问题。他们的努力赢得了全体中国师生的高度认可,也保证了此次交流的高质量完成。

浮士德中学负责本次活动的老师是尤根·爱伯先生,他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生物。我们整个行程制定得非常合理,小小一张安排表,其中需要联系的单位和个人非常多。他不仅要协调相关单位的日程、时间、地点、重要事项,而且要考虑中国学生的适应性、可接受性,一旦制定并公布,他的微调余地非常有限,但因为考虑周全,研究深入,整个活动进行顺利。

我想列举一下涉及的单位和个人来说明一下他付出的努力:

涉及到的浮士德中学校外单位有:当地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德国驻华使馆,当地火车站、公汽公司、旅游公司,温泉集团,德国歌德学院(类似于中国的孔子学院或汉办),附近一所著名教堂,巴黎的旅游公司,斯道芬的IKA公司,酿酒厂;

关涉到的人有:校内老师包括正副校长在内十余人,市长及教育主管,温泉集团经理、教堂负责人、旅游局长、歌德学院老师等,外加司机、导游若干位,当然还包括20个接待家庭的家长;

要做的事大到安排行程,协调接待各方,每天跟队服务(有时他还要自己上完课);小到购买两周火车通票、购买各种门票、提供出外就餐建议、每次行动前后清理人数直至关心在车上晕车的中国学生。

当然,他有两位老师(均为中国人)做助手,但与德国各方面协调全是他一个人的事。

我很尊敬这位已经过了60岁的老师,他的热情、他的宽厚、他的高效率和任劳任怨,让我们觉得需要努力完善自己。

其实参与接待的老师都是像他这样工作的。虽然工作内容不一样,但一样的投入,一样的敬业。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为我们上课的众多老师,以及接见我们的年轻干练的市长,爽朗而热情的校长,风趣而儒雅的温泉集团经理,博学和蔼且认真回答学生提问的教堂负责人,给我们演奏巴赫管风琴奏鸣曲并作英文讲解的旅游局长……他们的工作都非常认真,准备非常充分,安排细致周到。

我想特别说明他们所做工作中的几件:

一是IKA公司在接待我们参观时,安排了一位德方主管全程陪同,在给学生们提供饮料和点心、给每位同学送纪念礼品之外,调派了一位中国籍经理作细致的产品解说。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通过可视电话联系了该公司广州分厂的负责人(其中有三位是中国人),与中国学生进行远程交流,对我们参观他们总部表示欢迎并作简介。后两个安排明显是为我们的到来而做的特别设计。

一是在斯道芬市市长接见中国学生的那天一大早,我们经过市政厅门口时,发现门口旗杆上悬挂的是竟然是中国国旗。下午同学们到达时,虽然国旗因雨不能随风飘动,但大家都感受到了被尊重,我觉得这是一种最好的沟通和交流。

一是尤根老师在我们到达前就召开了接待家长的会议,对大家提出了包含饮食在内的诸多建议,所以后来我们中国同学虽然吃的是德国饭,但能明显看出德国爸爸妈妈都在努力按照提示进行“中国化”,让人感到非常温暖。

这些德国爸爸妈妈,有的给中国孩子备上中餐带到学校,跟自己的孩子一样;有的在周末回家休息时教中国孩子学简单德文,临行时给中国孩子带上学德文的书籍和CD;中国孩子忘了东西他们赶着往学校送;中国孩子离开时,他们说德国家庭永远向你们敞开大门;在大家离开斯道芬时,能到场送行的家长、德国伙伴中,许多人都红了眼眶,哽咽着喉咙,能做的是把中国的孩子紧紧拥抱,再三致意。

作为带队老师,我很感动,也很骄傲:我为这些父母亲对中国孩子真诚的关怀和爱而感动,我为我们的学生能够让德国爸爸妈妈如此喜欢而骄傲!

谢谢德国的老师、同学和家长,谢谢在此过程中提供给我们知识和帮助的所有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本次交流让我们对中国和外国的不同有了更切身的了解,此前书本上文章里见到的各种观点,因有这次经历而有感受更加真切。

文化的差异、历史的差异、经济的差异、学制的差异、国情的差异、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的差异等话题,从始至终都备受大家关注。在和同学们反复讨论后,有两点感受非常明显,不惧重复,试说明如下。

一、这一回的访德,让我更进一步感觉到了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是那么的重要,其意义真是深远。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我们国家目前刚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有同学做过一个近似估算,如果把国家的经济总量平均到每一个人身上,那一个德国人所拥有的是一个中国人所拥有的10倍左右。要消除这个差距,需要五十年时间以年均增长5%的速度发展。

这是个大数字,大到让人甚至难以接受。但我觉得大可不必紧张,因为此前三十年改革开放壮了我们的胆量──只要方向正确,我们不是做出了外人难以相像的成就了吗?!再来一个三十年发展,我想这距离肯定会明显缩小。

三十年的发展,增加的不只是国力,改变的不只是生活;三十年的发展,增强的还有自信,改变的还有思想。三十年奋斗后的中国人,看到的希望更真切,相信明天会更好。

因为有了这飞速发展的三十年,我们在看到差距时,感受到的不是沉重,而是豪情满怀,相信自己能在积贫积弱百余年后能够迎头赶上。

二、通过对比两所学校的教育,大家觉得各自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尽管两国都有人在批评本国的教育,但那不过是为了发展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求全责备。制度的确可以完善,但绝对没有必要因为别国的一些做法而妄自菲薄。

不过有一点还真的需要重视,那就是作为教育者,不管你提供的教育采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遵循的是什么原理或原则,你应该保证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还愿意学习,愿意读书。要让读书学习成为学生一辈子愿意做的事,成为学生一辈子最重要的快乐,至少是“之一”。

简言之,教育不能坏了学生读书学习的“胃口”。

在当前,我们的中学教育在一部分人那里仅仅是一个工具,能帮助学生进入大学。进入的大学愈好,那种教育便越被认可。我们想说,在此过程中,做老师的要设法让学生对学习有喜好,进入大学后喜欢读书,工作以后还想深造。考试必须面对,但千万不要让同学们“过河”便想“拆桥”。

本次外出交流,外事处老师们就各方面的情况对出访师生进行了培训,为出访事务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协助学生完成了赴京签证,协调德老师安排我们在德国的学习和生活,指导我们和德国同伴于行前即建立电子邮件联系。他们还为出访团队准备好了往返机票,印发了出行指南注意事项等材料。在我们出访期间,他们密切关注各方面进展,对我们的活动进行了动态跟踪指导。

行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分组,选聘有两位大组长、四位小组长。在德国期间我们还安排了学习委员。组织机构的建立,使得整个团队运作灵活,高效。

出发前,我们要求学生作研究性学习,搜集与此次出访有关的资料,比如德国的历史、文化、气候、生活等等知识,互相交流,共享资源。

我们还将在德国生活可能用到的信息比如应急电话、我驻德使馆联系方式、生活必需的德语单词印发给学生,以作生活指导。我们还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游记、留学经历,供给同学们作补充资料。

在整个出访活动中,我们贯彻“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原则。同学们的事情同学们一起来做主。在不影响安全与健康的前提下,同学们的意见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重视,大家的愿望会被尽可能地予以满足,意见不统一时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

出访过程中,我们把访问期间重要事项用简报的形式报告给学校领导,保持密切联系,即时做出调整,促进了活动顺利进行。

我们的团队在国外期间,纪律严明,行动统一。自己很充实,也给德老师、同学、家长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许多方面,同学们是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大家相处融洽、愉快。

活动结束前,我们民主评议选出了8位最被认可的团队成员,以资表扬和鼓励。目前正在收集各位成员的出访心得或游记,准备组织评选并最终结集。出访期间的大量图片资料也正在整理和汇集中,拟用展板的形式跟全校同学见面。因为赴德同学回来后有许多课程要补,加之设备也不凑手,估计会略有滞后,敬请期待。

就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德国政府历来在支持德国学生与国外交流方面投入甚多。近年来,在德国外长积极推动下,德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在全世界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在德国期间,歌德学院的老师就来和我们沟通,并约定将与学校做进一步交流。

  因为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努力,我们22位师生获得了此次出访的机会。我相信,我们学校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国家的学生老师沟通。

浮士德中学下一批来华学生将于今年秋天到达我校,德国的中学生有条件到许多国家去学习、实习,一代中国青年也都在积极地寻求更辽阔的发展空间,世界现状要求我们具有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我们都来为他们的发展尽力吧!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