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团委 >> 正文内容

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作者:潘立东 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4日 点击数:

13周国旗下讲话

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高一(16)班 潘立东

上溯到古代的汉通西域,丝绸之路与马可波罗在东方的游历,中国逐渐走向世界,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东西方文化有了传播与交流;延伸到近代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各国经济开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直到今日金融市场国际化,企业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经济已走向了全球化的道路。不仅如此 ,目前世界各国的军事、政治、文化也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国际化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华师一附中的学生,面对当前的世界形势,不可不关注这个五彩斑斓的国际化的世界,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说到这里,你们可能会有所疑问,何谓国际化?国际化即是边略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紧密联系的体现。20世纪以来,西欧、北美、亚太等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和投资金融的自由化,推动了统一劳动市场的建立、跨国公司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崛起,导致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接着,我们又从衣、食、住、行、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方面体验一了国际化浪潮所带来的影响。美国的华尔街风暴,次贷危机导致了美国经济的不稳定,继而便造成了欧洲乃至世界的金融动荡;北京2008奥运会上,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书法、太极和孔子的儒家思想,《易经》的天人合一等为世界所了解;耐克、阿迪达斯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服装品牌;宝马、奔驰、保时捷已成为享誉全球的世界名流。国际化,听似很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了解了国际化,那么什么叫国际化视野呢?所谓的国际化视野,就是要站在世界范围的感受与思考一切事物,我们需要对异国文化和历史拥有全面、深入、准确的了解;我们需要理解拥有不同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民族,我们需要培养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培养国际化的素质;我们需要推广与学习中华民族的光荣文化与传统,让各种文化互相交流,碰撞。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三次向西方学习的经历。第一次是中国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让中国的民族工业得以发展。第二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便大规模地学习日本的教育,基本上用的是“拿来主义”的办法。第三次是解放初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决定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社会主义路线,并在接纳的过程中进行了改进。现今,中国文化也在走向世界。我国进行了汉语国际化的推广,培养了国内外汉语教师,也同时要在国外建成百所孔子学院。在接纳外国文化时,我们并非全盘接收,而是择优学习。在学习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在推广自身的光荣文化与传统。做到了相互学习,相互渗透,互通有无。争取让我们民族的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

身为以“永争第一”为学校精神的华师一附中的学子,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校正在努力创办“现代化,国际化”的学校。2006年,张校长提出了“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一主”指的是学校自身的发展;“两翼”之一指的是对中国落后地区的支援和辐射,另一指的是我校的国际化建设。我校1/3的老师曾在国外访问交流,我校每年都有国际交流活动,如派学生赴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参加夏令营,法国、德国、新加坡的老师与学生来我校参观。作为华师一附中的学子,我们又是肩负重任的。华师一培养的是金字塔尖上的人才,因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是我们必不可少的。首先,应学好一口流利的英语。目前,英语已成为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因而,学好英语就是在提升自己的国际交流能力。其次,我们应更好地理解国际社会通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如诚信、有序、守时,在公共场所不高声谈笑,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陷私等。继而,我们要关注世界形势,时刻了解国际动态。最后,我们要拥有培养国际化视野的意识,要站在世界范围内观看一切事物。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新世纪背景下迎接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才能同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和平共处,从而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勤”,来自于目标的远,“奋”,则来源于决心坚定。有志者能够漂洋过海,无志者却寸步难行。让我们培养国际化视野,立志作一个拥有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人才吧!

(感谢外事处余国主任对本次讲话的指导)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