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教信息 >> 正文内容
好读书,读好书!|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七期)小说类:“人间百态”(三)
“畅游书海,感受阅读快乐;浸润书香,分享阅读体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推动华中师大一附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倾力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旨在激发每一位师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与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地标,藏书多达九万多册 ,不仅承载着师生们学习阅览、资源获取、学术科研的需求,也发挥着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悦读·乐享”活动将陆续推出同学们推荐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馆藏书籍,引导同学们在书籍、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学会选择读什么书,如何智慧地读书,在阅读分享之中成长为有文化高度、有思想深度、有人文气度的人。
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传递阅读的星星之火,感受智慧的静水流深。我们定期推出“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的相关报道,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有诗、有书、有远方!
本期“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推出2021级高二年级I部(4-12班)同学阅读推荐的小说类优秀作品专辑(三)。指导老师为语文学科吴竺轩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推荐的小说类书籍吧!
推荐书目:
1、《纸崩》([英国]丽莎·威廉森 著)
2、《失明症漫记》([葡萄牙]若泽·萨拉马戈 著)
指导教师:吴竺轩
女,1993年生,2015年考入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师从郑利华教授,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为元代文学与文献学,2021年6月博士毕业,撰成论文《元代草庐学派的理学与文学研究》,合计55万字。自入职以来,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三篇,参与区级课题两项,参与区级试题命制两次,曾获得十七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教师”称号,武汉市优质课比赛第一名。
导 语:
与其他的文字作品相比,文学最独有的特色,便在于其虚构性。而诸种文体之中,最能体现文学虚构性的,又当属小说。“小说”一词,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如《庄子·外物篇》所言:“饰小说以干县令。”它原本的意思是指肤浅的、不合于“大道”的议论。到了汉代,“小说”仍是与“大道”相对的“小道”的一种,是以《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这也意味着,当时“小道”性的记事“小说”,被视为一种非正规的历史著作,多以讹传讹,并非有意识的虚构。及至魏晋南北朝,这个被鲁迅先生视为文学自觉的时期,记事的小说创作有了重大的进步,成为我国现代概念的小说的滥觞。志怪小说如《搜神记》,志人小说如《世说新语》,都是其中的杰作。其后,唐之传奇,宋之话本,明清之小说,勾勒出这类文体逐渐大众化的过程,最终使得小说一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那么,阅读小说呢?我想对于现在的少年们,可能更直接的作用,是让他们去体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这点,从同学们选择的小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都推荐了外国小说名著,想来是被那些与身边截然不同的环境所吸引,进而走入其中,去认识和感受另一个世界。不管是感慨于美国梦的绚丽与虚幻,还是对仰望月亮的人心向往之,抑或是坚定地守护着内心的知更鸟,我们都试图从别人的世界中审视自己的内心,希望获得长足的进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吗?
“悦读·乐享”推荐人:万佳怡(高二8班)
阅读推荐:《纸崩》([英国]丽莎·威廉森 著)
【书籍概况】
14岁的罗·斯诺从8岁起就开始守护妈妈邦妮,和因邦妮的“囤积癖”而像鬼屋一样的家,她因此孤立自我于世界。直到癌症病愈的坦维的出现,开始让她回归同龄人本该有的生活。而一场因纸崩而造成的火灾使邦妮的“囤积癖”被发现,并开始接受社会救助。故事的最后,罗终于可以像个普通女孩一样与妈妈和最好的朋友一起进餐。
【推荐理由】
《纸崩》一书尤其适合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阅读,书中的许多情节或多或少能引发同龄人的我们强烈的共鸣。它更是被英国《书商》杂志评价为:英国最佳青少年小说。它所讲述的故事作者通过精妙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从该故事当中,我们能收获来自亲情、友情和自我的强大力量。
【书海拾贝】
我气冲冲跑上楼梯的时候碰倒了两边摞得老高的纸堆,它们在一阵摇晃后,轰然倒塌,漫天的废纸顺着破旧的地毯从楼梯上倾泻而下,如同一场纸构成的雪崩。
【读书札记】
寻找自我的力量
——读《纸崩》有感
最开始,这本书吸引我的是它独特的封面——一个身着红色连衣裙的女孩坠入伴随有纸张的蓝色漩涡,书籍名“纸崩”二字更是激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几乎是两天之内便读完了这本书。阅读中可以感到平淡中蕴含波澜,温暖下满是心酸,治愈后更是震撼。通篇令我感触颇深的便是罗的找寻自我之路——其中蕴藏着最坏的亲情、最好的友情和最坚强的自我。
从8岁起,罗的生活里便只剩下妈妈邦妮和成堆的废纸。邦妮美丽、任性、自私,还有多年的囤积癖,她用废纸埋葬了自己的房子、婚姻、人生,和罗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她忘了自己是个妈妈,甚至还需要罗来照顾自己。父母离异后,罗的爸爸便缺席自己的人生去做了别人的爸爸。即使有时邀请罗去自己的新家,还和罗的继母表现出很好的样子,还是无法掩盖他对罗漠不关心的事实。可以说,在邦妮囤积癖得到救治之前,罗几乎没有感受过同龄人该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亲情。我时常在想,既然罗离开邦妮会生活的更好,那她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原来,罗在8岁时看过一则新闻,一对有收藏癖的兄弟被埋在家中的垃圾堆里,很久以后才被人发现尸体。而罗不离开邦妮并隐藏秘密,不仅是自尊心在作祟,更是因为她担心邦妮也出现这样的意外,也害怕社会救助机构迫使邦妮离开。所以,即使拥有“我的整个人生,几乎都在替邦妮收拾烂摊子”的无奈和气恼,罗仍然会说“我向自己承诺,无论未来发生什么事,都一定要保护好妈妈”,这是内心的善良,更是亲情的羁绊。
缺席的父母,让罗未曾拥有过那本该快乐的童年。而在隐藏妈妈和房子的路上,罗逐渐将自己禁锢在一个名为自卑与孤独的壳中。她没有朋友,也拒绝路途中任何访客,直到坦维的出现。从癌症初愈的女孩坦维成为罗的同桌开始,罗的人生轨迹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巨大转变。坦维活泼、乐观、热情、温暖,不断地向罗伸出友谊的手,她拉着罗聊天、和罗一起吃饭、邀请罗去她的家里(甚至坦维的家人也很欢迎罗)、让罗发现自己的歌唱天赋并鼓励她参加国家青年合唱团的选拔赛……正如读者评价道:“坦维无论是对于罗还是对于我们,都是天使一样的存在。在经历过死亡之后,她对生命博大而温和的包容,对于不同的接受,难能可贵。”在罗艰难、孤僻的成长之路上,坦维用自己全部的热情温暖了这个向世界竖起荆棘的女孩。这样的友情,是让罗的心理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正是在最坏的亲情下催生出的最坚强的自我,使罗值得拥有最好的友情。整本书,罗的前十四年人生,都是在找寻自我罢了。在最坏的亲情中,她渴望找到本该和同龄人一样无忧无虑的、作为父母女儿的自己;在最好的友情中,她渴望找到有朋友、有派对的自己。正如书籍封面所写,“写给每个寻找自我的人”,《纸崩》这本书,无疑想告诉我们:在你成长的这条路上,你可以与众不同,这世界不理解你也没有关系,总有人会坚定不移的站在你身边,而你只需要做你自己就好。“我们来到这世上,不是为了要满足每一个人,而是为了要找到和自己同频共振的那一部分人。”正如罗找到了坦维一般,坦维闯入罗的世界,为她驱散阴霾,为她寻得一个平常的生活和灿烂的明天。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又何尝不是罗呢?正如罗费尽心思的隐藏秘密一般,害怕别人知晓自己的与众不同,使自己变得敏感又自卑。但是,故事的最后,纸崩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当一切的秘密都被坦诚布公,罗认为曾经的草木皆兵都不值一提。无需担心你与这世界的不同,且视他人之凝目如荧荧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只要心怀善意与真诚,一切的纸崩都会在一场大火后化为灰烬。
吴竺轩老师点评: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如果万事都抱着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那我们的社会如何存续?罗无疑给众人做了一个很棒的示范,成为一片有责任的雪花,成长为一个坚强的自己,再去拥抱这个美好的世界。
“悦读·乐享”推荐人:童济舟(高二9班)
阅读推荐:《失明症漫记》([葡萄牙]若泽·萨拉马戈 著)
【书籍概况】
繁忙的路口,绿灯亮了,中间车道的头一辆汽车却停止不前:司机瞎了。一位路人送他回家,却被传染上失明的怪疾。眼科医生成了第三个牺牲品。失明症迅速蔓延,整个城市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
【推荐理由】
萨拉马戈在结尾处写到:“我想我们没有失明,我想我们本来就是盲人;能看得见的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疫情三年,这本书里,有我们每个人的绝望,有我们每个人的痛苦。
【书海拾贝】
随着时代的推移,随着社会的进化和基因的置换,我们最后把道德感与血液的颜色和眼泪的咸淡混为一谈,仿佛这还不够,我们还把眼睛变成了朝向灵魂的镜子,结果它往往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我们嘴上试图否认的东西。
【读书札记】
翻开这本书,扉页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作者希望我们看见什么呢?看见那些藏于文明之下的人性,看见最底层人民的痛苦。
若泽•萨拉马戈有一天突发奇想: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看不见了,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怎样?随即,他转念一想:难道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吗?如果不是,那我们岂不是另一种状态的失明呢?之后,他便创作了这部荣获葡萄牙语文学最高奖项——卡蒙斯文学奖的《失明症漫记》。
1998年,萨拉马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葡语世界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想象力和同情心,既有讽刺寓意也有悲悯情怀,他自称为“时代的评论员”。
萨拉马戈生前希望在他的墓碑上刻上这样的墓志铭:“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无论在《修道院纪事》还是在《失明症漫记》中,萨拉马戈都对这个世界极尽抨击和讽刺,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认为,“虽然我生活得很好,但这个世界却不好”。当我们用眼睛去看时,往往会看到这个世界虚假的美好,也许只有当我们失明时,才能真正看到这个不好的世界。
为什么构筑这个世界?为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性是兽性和神性的混合体,当绝望折磨着我们的时候,当肉体由于疼痛和痛苦不肯听从我们指挥的时候,就能看到我们自己渺小的兽性了。兽性因为渺小,未失明的人也看不见,也因此长久地存在;兽性虽渺小,却扎根人类,强大到近乎无法抹去。人类丢失了信仰,无视自身释放的罪孽,神性的眼睛被蒙上了白布。双眼失明,人类看不见由双眼建立起的情感,看不见内心的道德,看不见自我的存在。
也许世界没有颠倒,也许只是世界换了一副面孔,就像白天和黑影中的人类,切换着身份——一些人在另一些人身上复活。正如医生的妻子所说,人类需要再生。再生,不是复活。死的人不会再生,但活着的人们需要再生,而他们不肯。
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鲁迅先生的犀利,也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慈悲,敢于站出来揭露这个时代被大家漠视的阴暗面,本身就是一个勇敢的斗士。
在全书的结尾,医生的妻子如是说:“我想我们没有失明,我想我们现在是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诚如此言,在网络时代,利用信息手段,我们并不是没有能力去了解事实。但我们在多数情况下却选择相信我们所看到的表象,选择了失明。而选择性失明,才是这个时代最可怕的人性。
吴竺轩老师点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我做起,志存高远,成为黑暗之中的擎灯人。
- 上一篇:我校徐惠老师当选为中国数学会第十四届理事会理事[ 12-26 ]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