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媒体看华一 >> 正文内容

《长江日报》:追星星的人!武汉高中生再次发现小行星

作者: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24日 点击数: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23日讯(记者杨枫  通讯员孙梦嘉)23日,记者从华师一附中了解到,该校学生付熙哲收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的确认证书,这意味着他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并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确认。记者了解到,这是华师一附中学生第二次发现小行星。

“寻星”三周

高三学生发现小行星

付熙哲发现小行星,收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的确认证书。

付熙哲是华师一附中高三(22)班学生,回忆“寻星”过程,他介绍,跟多数人想象的不同,他这次“寻星”并不是一个观测过程,而是利用来自国际小行星搜寻活动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比对,发现可疑天体,再提交给国际组织进行确认的过程。

付熙哲解释说,这次发现的主带小行星是在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绝大多数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因为观测小行星需要非常专业的设备和专家支持,所以一般都是依托国际小行星搜寻活动(简称IASC)来进行。国际组织提供数据和软件工具,指导学生对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加入活动、使用软件工具都需要经过考核,国际组织会通过考核确认参与者是否具备足够的知识支撑,通过后才能对软件上海量的照片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付熙哲说,通过考核后,他和小组成员利用傍晚5时30分—6时30分,对软件里海量的数据和照片进行分析,先通过计算机帮助排除大部分的无关目标,然后再找出可疑天体进行分析。“寻找小行星需要足够的数理知识储备,要对小行星的运行轨道进行计算、分析和判断,排除是光斑等杂质的可能性,确认后写成报告提交国际小行星中心确认。这些工作非常繁琐,而且组织方规定必须3个星期内提交。最终经过不懈的努力,再加上一点点运气成分,自己终于在3个星期之内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

据了解,收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的确认证书说明已经确认发现的这颗小行星的存在性。至于小行星具体大小,未来还要通过长时间的观测,获得足够高精度的数据,才能完全确定其运行轨道和体积。目前授予付熙哲发现的小行星的一个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编号2021 RO59,正式编号则是等小行星的相关信息被完全确定后授予的一个数字编号,顺利的情况下,需要6年左右才能获得正式编号和被命名的权利。

热爱科学

他是学生科学院院长

付熙哲和指导老师刘斌。

华师一附中有个学生科学院,付熙哲是院长。在科学院的天文分院,付熙哲和其他成员会定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天文知识,并进行天文观测,如观测流星雨等。

付熙哲的班主任周攀老师介绍,付熙哲热爱科学,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学生科学院的工作和研究中,“而且他很好地平衡了学业和研究的关系,各项关键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我从小就对各种科学研究充满兴趣,尤其是天文学和生物学。加入学生科学院后,我接触到很多同样对科学研究非常感兴趣的同学,这些同学都有深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实践能力,学校和老师也给大家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付熙哲说,在学生科学院,他有机会参与了很多之前只在书本中才能看到的科技研究活动,2021年,该校学生熊家锐首次发现了小行星,当时付熙哲就是寻星小组的一名成员,辅助熊家锐同学顺利发现小行星。


链接:http://www.app.dawuhanapp.com/p/19982719.html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