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课程建设 >> 正文内容
华中师大一附中“课程育人•学法指导”开讲啦!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郑重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人都需要终身学习。如今的求知首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得知识的能力、方法和技巧。由华中师大一附中科教处主办,面向高一年级全体学生的“课程育人·学法指导”(第一期)于2021年12月17日下午正式开讲了,本次演讲主题是: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建立语文学习观。主讲人为我校语文高级教师黄桢。徐惠副校长出席了讲座活动,讲座由科教处董方奎主任主持,高一年级部分教师和全体学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由科教处董方奎主任主持
讲座伊始,黄桢老师强调,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因为语文的基础性与广博性的特质,使我们的语文学习常常面临入宝山而空手回的尴尬境地。只有深入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建立语文学习观,明确我们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才能破除对语文学习的刻板印象,走出高耗低效的迷雾。作为华一学子,我们在正确的语文学习观的指引下,在小学、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主讲人:黄桢老师
讲座中,黄桢老师带着现场的学生一起用语文学习的视角看世界。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教育与学习的方方面面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考改革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携手共进,注重选拔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对接,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和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建立语文学习观。在面对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为指导,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黄桢老师细致分析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维目标,带领同学们充分了解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注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提升审美鉴赏力与创造力,增强文化传承意识与理解力。
黄老师还引导同学们积极地关注课堂,课堂是语文课程学习的主阵地,我校的语文课堂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优质资源宝库。作为学习者,应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实践,变接受教育为享受教育,着力提高学习效率,充分掌握学习方法,为课后学习、终身学习找到根本遵循,将语文课程学习的效益最大化。
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是一个优良传统与现代智慧并重的优秀团队,黄老师为大家展示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风采,学养丰厚的文勇老师、胡洪涛老师、沈胜芳老师,经验丰富且学识过人的刘砺萍老师、黄敏老师、涂平老师、柴琼老师,高学历高颜值的青年教师刘莹老师、董霁宇老师、吴竺轩老师、邵凡辉老师,他们深谙语文学习之道,深刻领悟新高考新课程的内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致力于帮助每一位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讲座的最后,黄老师对在场的每一位学子寄予厚望,希望大家珍惜在华一学习的三年时光,传承华一优良的学校文化,将来成为华一的荣耀!
本次讲座受到了现场学生与教师的一致好评。同学们表示,黄桢老师的讲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加速他们融入华一文化。举办“课程育人·学法指导”讲座是对我校“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教学理念的践行,也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上一篇:课程育人•博士讲坛(四) | 吴竺轩:“唐伯虎点秋香”故事的…[ 12-07 ]
- 下一篇:光谷课程项目式学习系列课程:中国智造[ 0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