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校园新闻 >> 正文内容

光明日报《创新品格在这里萌芽》报道我校科技创新

作者:seaman 编辑: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04年11月08日 点击数:

  我校一直重视学生科技创新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去研究、去发掘科技领域不为人知的知识,并提供优良的软硬件条件,多年来,在学生科技创新上取得了累累硕果。今天,光明日报就我校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经验和启示,发表了一篇《创新品格在这里萌芽——华中师大一附中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经验和启示》的文章,详细报道了我校培养学生科技素养的经验。

全文如下:

创新品格在这里萌芽
——华中师大一附中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经验与启示

   这些天,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1)班的余江雷、李晗晗、李诣、蔡子星4位同学一举成为“校园名人”:不仅获得第2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全国一等奖,还以总成绩前四名入选湖北代表队参加物理奥赛国家队的选拔。这在华师一附中算是一件喜事,却不是一件新鲜事。该校曾在国际学科奥赛中获得过8金1银。仅在今年,该校就有35人
获全国学科竞赛一等奖,3人进入国家集训队;在刚结束的第三届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摘得一银一铜;1人获第8届国际天文奥赛铜牌,3人赴美国参加第55届因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并获学科大奖;第5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中,该校获得机器人比赛冠军,团体总分在全国名列前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华师一附中在全国高中学段首创“素质学分制”,建立起全新的素质教育体系。进入新世纪,该校制订了《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这种特色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400多人次获得国际竞赛奖在内的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奖励。

  小“院士”的大发明

  10月27日,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科学院正在招收新成员。想成为小“院士”,必须得有两条硬杠杠:要么在省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过奖,要么获得过国家发明专利。学生科学院现任院长——高三学生金方剑告诉记者,别看它成立才4年,却先后有20余名同学因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被保送到北大、清华、浙大、武大、华中科大等著名高校,中科院杨叔子院士、中国工程院龙乐豪院士还是学生科学院的名誉院长呢!

  谈起科技成果,副校长王忠如数家珍:高一女生万瑾琳现在就拥有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自动投币机和记忆口杯、记忆碗。现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曾进炜的一项发明至今仍作为学生科学院的“经典案例”。他的《船用仿生桨》曾获第14届发明展览会金奖,同时获得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明天小小科学家”全国三等奖。

  学生科学院有5位专职科技指导老师。曾指导过曾进炜和万瑾琳的万新华老师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填写“院士”申请表的同学占全校人数的10%到20%,从2002年到现在,共吸纳“院士”近500人。现有学生专利申请52件,已有26件获得国家专利。记者随后走进科技楼,直接感受了孩子们的新发明。科技指导老师柳超美说得好:“这些小院士们的发明并不小,有的还可能应用!”

  科技之瞳审视社会生活

  课本知识与科技头脑的完美结合,不仅表现在科技发明上,孩子们开始用科技的眼光审视社会生活。翻开《华师一附中年度科技竞赛光荣册》,几乎所有的奖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今年8月下旬开始的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该校高二(20)班朱建安以科技论文《浅议武汉市环状线网的若干问题》获得全国二等奖。此前,他将此论文以书信形式寄给武汉市市长李宪生。8月26日,他收到了李市长的回信。今年考入浙江大学的王熙读高一时,就以“禁止酒后驾车”——车内安装酒精探测头,通过传感器连接引擎,饮酒的驾驶员便无法启动汽车——获得第十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同时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全国二等奖;高二时,又和同学合作研究《蓝藻毒素对异育银鲫危害的初探》获得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高三时,发明作品《老年人疾病呼救器》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全国二等奖,经过改进的《水华蓝藻对异育银鲫的影响初探》获得第五十五届因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学科大奖。

  让问题跟着学生走

  科技因子到底如何注入学生头脑?该校校长张真认为:一般的思路是,让学生跟着问题走,我们的想法是让问题跟着学生走。调动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将所有这些科技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宽松、开放、自主、创新的教育!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去试一试!

  走进学生科技楼,可以看到学校专门建立了十多个以自主创造、自主设计为中心的活动室:两个物理自主设计实验室、两个化学自主设计实验室、一个头脑奥林匹克设计制作室、一个机器人设计制作室和一个模型制作室等。学生在专用教室里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分析。而且这些活动同样纳入正规课程体系,有专门教师管理和指导。限选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谓五花八门:天文、激光、无土栽培、生物百项、创造力和头脑奥林匹克、电子制作、网页设计与课件制作、地质与气象、摄影等10多门课程,每周两次,每周两课时,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一门。

  如何保障这些补充课程的实施,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校长张真解答——改变三条评价标准:文化课考试分数不再是学生高中毕业的惟一标准,课程修习达到合格标准,取得规定的学分就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改变成绩考试指标,重在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改变学生评优标准,“全面 特长 创造”成为学生追求的新目标。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