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校园新闻 >> 正文内容
追溯文化之源,探寻中华之根——2020年华中师大一附中团校第五讲团课顺利举行
11月23日下午4点,2020年华中师大一附中团校第五讲团课邀请了楚文化研究大家、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玉堂老师与华师一附中的学子们共同追寻源远流长的“楚脉文化”。本次活动是湖北省委宣传部全民阅读重点项目之“湖北文化名家故事会”的首期活动。
刘玉堂教授从“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九死未悔”的爱国情结等5个方面,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尤其是结合老子哲学、楚庄王、屈原、宋玉、季布等历史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讲座中,刘玉堂教授还就《芈月传》、《思美人》、军运会中的历史文化元素,和听众分享了他本人参与其中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活动现场让华师一附中的学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
“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
刘玉堂教授首先为大家讲解了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国派大夫皇戍到晋国求援,并称楚人很骄傲,出兵可以大败楚军。下军副将栾书极力反对,说楚王灭庸以后经常教育百姓,不要忘记楚国先君若敖开创基业时筚路蓝缕的生活。晋国出兵,结果被楚军打败。这也正记录了楚文化中的牢记当初的创业之难,隐隐符合现在习主席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话。
“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
刘玉堂教授随后再次引经据典,讲到楚王失弓的故事,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最后楚国人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
刘玉堂教授认为,经过孔子与老子这样一改,更凸显出了楚人物质不灭的宇宙意识了,这也是一种天地浩然的开放胸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开放的胸襟,才让楚国从最初的五十里疆土到“地方五千里”。
“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
在楚国经过长年累月的忍辱负重以及积蓄力量之后,楚国利用周王朝衰弱之机,西征庸国,东攻杨越,一直打到湖北东部一带。一直被动挨打的楚国,终于要向外扩张……楚王熊渠做出的一惊人之举,发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信号:楚国要使天下刮目相看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星星之火,照亮江汉大地。卓越的民族情怀成就楚国的雄图霸业,楚国盛世,即将来临!
“九死未悔”的爱国情结
楚人一直崇尚屈原先生的爱国情怀,屈原的死深深的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上,他的纵身一跃,使得千万人为他感到哀痛,他的死,并没有像项羽在乌江自刎时的豪情与悲壮,但他的投江,却是惊天地泣鬼神。也正是因为他的一腔爱国情怀,让楚文化继承了他的明智,他的勇敢,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即使是死,也要死在生他养他的故土。刘玉堂教授表示“我们当今年轻人要追寻的楚脉,就是楚文化中蕴含的、迄今能够促进个人进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我们华师一附中的学子们将来也更要为国家的昌盛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将来的中国永远会为有我们这样的人而感到骄傲。”
活动最后,刘玉堂教授对华师一附中的学子寄语:“希望你们能以楚文化精神为绳准,汲取其中正能量,提升自我学养与修养,将其内化,后用外在行为影响他人,激励我们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将楚文化的正能量发扬光大,得以为中华文化的传承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0年华中师大一附中团校第五讲团课圆满结束,文化内化于心,精神外显于行,华中师大一附中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用文化熏陶氛围,用氛围渲染学风,用初心坚守教育信念,培养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 上一篇:我校荣获2020年武昌区高中高考质量一等奖[ 11-23 ]
- 下一篇:我校成为清华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