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校园新闻 >> 正文内容

90后援鄂医疗队员回湖北了,这一次,他们送来了北大录取通知书!

作者:《楚天都市报》 编辑:肖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10日 点击数:

   楚天都市报8月9日讯(记者肖杨、国倩,通讯员肖雅、孙梦嘉)

   2020年8月9日下午,北京大学发出今年第一批录取通知书。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的两位90后队员重返武汉,为通过强基计划被录取到北京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的4位湖北学子送上通知书。

   1993年出生的王奔和1990年出生的吴超同为北京大学的学生,毕业后都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工作。


发放录取通知书现场


今年2月7日,他们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来汉后,吴超和王奔一直坚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负责危重病人的收治诊断工作。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武汉考察,看望慰问了一线医务人员,吴超和王奔受到很大的鼓舞。
   次日,他们代表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医务人员,给总书记写了一封信。他们在信中写道:“90后年轻党员和老党员一起,冲锋在前,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不是‘娇滴滴的一代’!我们不怕苦、不怕牺牲,争做共和国的脊梁!”

很快,他们便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他们继续努力,“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带动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从雨雪纷飞到春暖花开,再到蝉鸣莺飞,吴超、王奔回到曾经挥洒青春热血、战斗的城市,也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与新一代的医学学子们传棒接力。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的两位90后队员吴超、王奔为4位学弟学妹送上通知书


    “看到武汉的街道从之前的寂静冷清,恢复到车来车往,行人往来不断,我打从心底高兴。”吴超说,此次作为代表把通知书亲手交到学弟学妹手上,他兴奋不已,“医学是一个既能救死扶伤,又能慰藉心灵的学科,希望他们能把‘医’学好,做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在国家面临困难时能够挺身而出。”

“武汉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以前是‘去武汉’,现在是‘回武汉’。”王奔说,“看到学弟学妹就好像看到了9年前的自己。很开心能够看到这些新生的年轻力量加入到医学的大家庭,共同为医学事业而奋斗。”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2020年更是国家强基计划正式实施的第一年。这一国家战略旨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快看看我校学子,是如何选择走上学医报国之路的吧。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25)班詹骁恒在今年高考中获得676分,他选择参加强基计划并顺利录取,“这是因为对基础学科的热爱,对北京大学的向往,尤其是从事医学研究将来有机会为社会作点贡献!”詹骁恒说。
   “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詹骁恒表示,医学是他心中抗击疾病,为人类赢取健康的“万人敌”。学医,是他一直以来的志向和兴趣。

今年也是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强基计划”元年。詹骁恒表示,作为新时代医学生,自己将坚定个人理想信念,响应祖国需要更多青年投身基础领域的号召,以钟南山院士为“偶像”,珍惜将在北大的8年学习时光。据了解,入校后,北大将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完善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培养有志于投身基础学科研究、综合素质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

对于未来有意向参与“强基计划”的同学,詹骁恒建议要努力争取优秀的高考成绩,同时要结合自身兴趣,多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比如课本之外拔高的一些知识,可以多接触一些竞赛题,并积极备考。

詹骁恒所在的高三(25)班长飞班,是该校名副其实的学霸班,全班44人,班级平均分673分。詹骁恒表示,受益于学校“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理念,自己自主学习能力很强,疫情期间也能保持高效的学习。而高中三年的寄宿生活,也锻炼了他的生活自理能力,“相信任何时候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据介绍,课余时间,詹骁恒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阳光义卖、徒步实践等各类活动,“这些都锻炼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学基础医学专业,将来不是当医生,但能从事医学方面的研究或教育,同样也是治病救人,能为社会做些微小贡献!”詹骁恒骄傲地说。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