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2019级II部 >> 正文内容

线上教学展成果 级部分享聚群力——高一2部举行网上课堂经验交流活动

作者: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30日 点击数:

3月30日下午三点半,高一II部召开级部网络会议。级部主任徐明主持此次会议,副主任赵遂香、董方奎及全体教师参加会议。此次会议主题是总结前期经验,凝聚奋进力量。会上不同班型的班主任积极展开线上交流,为后期网课的深入开展提供优秀经验。

高效学习宅出花样

人文班班主任刘康首先分享了班级的线上宅文化。刘康肯定了人文班学生线上学习的自觉与自律。同时根据人文班的班级特色,在保证学习的同时,开展了特色宅神活动。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坚持体育锻炼和其他生活能力的培养。他根据同学们的不同体能,为同学们提供keep不同程度的体能训练资源,并要求每日按时锻炼15-30分钟不等。此外,人文班同学依据自身兴趣,纷纷晒出了自己的宅居成果

 

202003302153301376.jpg

202003302157047997.jpg

 

   五级联动显成果无声之中涌先进

 长飞班班主任陈春媚在交流中,详细介绍了班级首创的“小组—学委—科任老师—班主任—家长”五级联动评价机制,在近两月的实施中,收效显著。层级化的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学习效率,调动小组学习的积极性,营造组内竞争意识,促进组内作业互见互学,减轻科任老师的重复工作量,使答疑更有针对性,可以有效保证作业质量。在线上教学期间,级部领导全力支持,班主任合理全面安排,科任老师们无私奉献、细致答疑,并根据长飞班学生能力,及时调整作业,实行个性化辅导。家长及时沟通,配合教学。所有教学常规工作井井有条,并阶段性同步至家长群,取得了家长的信任和高度评价。

与此同时,也有同学于无声中展示出自己的不平凡。通过班会,陈春媚老师了解到班上一位在尘土里描摹彩虹的同学——何来。何来家住仙桃,父母亲都是中学教师,外公经营着当地一家无纺布私营工厂。在得知武汉疫情严重、医院防护用品匮乏的实情之后,他外公召集全家齐上阵、挨家挨户动员工人复工复产,没日没夜、加班加点赶制口罩、手套、一次性防护服等,自己组织车辆运往武汉各大医院。何来同学参与了全过程,为了鼓舞干劲,他发挥自己的书法特长(高一上学期曾获我校书法比赛软笔一等奖),为工厂题写厂牌、为车间书写标语,他还利用自己在华师一学到的知识,帮助外公制定“积极抗疫、安全生产”守则。3.18日,他和外公一起向我校捐赠了5万只口罩,为后期学校安全复课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在谈到自己的捐赠理由时,他却带着感恩之心回答因为我在华师一读书,想着为学校做一点贡献吧!在上个学期的学习上和生活上学校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所以有这么一个机会我回报学校也是理所当然的。我外公原来就经常告诉我,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社会责任感促使我们做了这件小事。


202003302158430358.png

(图中横幅为何来同学书写)

202003302213312445.png

(宅家锻炼的何来)

   

     因材施教促学习兼顾兴趣展特长

    由于上学期刚分班,新班级线上管理有一定的困难,王丽杰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班级经验。面对人数少,但学生基础差的特点,班主任及科任老师们都因材施教,尽量照顾同学们的基础,制定特色学习任务。文科班的特色在网络教学期间也显露出来,同学提议发挥各自特色,出版班刊,她表示,很期待看到同学们的第一批“成果”。

    陪伴战助力成长

    作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周金娥老师,作为科任教师代表交流了自己的网课感受。面对任务重,有条件上网课的师资不足,周老师只能弱肩担起大部分的网课。备课量大,却毫不松懈,认真的备好每节课,甚至课前还要看上节课的回放,力求精益求精。课后会充分利用每周的答疑时间,尽可能解决同学们的个性问题,也为大家创造共同学习的氛围。她认为,教书育人,育人为先。因此在网课教学中,坚持以此为原则:充分挖掘疫情资源,提高教学体验性;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力所能及的提供帮助;充分利用课前十五分钟,精心准备视频,如《挑战主持人大赛》、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微视频《青春之歌》等,力求使学生有更多欣喜与收获。

        几位班主任及老师交流后,大家感慨颇多。徐主任进行了总结。这两个月的网络教学中,虽然问题不断涌现,但整个级部凝聚力强,面对问题,积极克服,抱团取暖。特别是班主任团队,面对日常细碎的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显示出极大的韧性和无私奉献的华一精神。之后,徐主任传达了校行政会议的相关精神。强调在开展网络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健全必备品格,培养关键能力。学会敬畏生命,学会感恩,乐观向上,有责任懂担当,将2020疫情防控战役这本厚重而丰富的教材融入成长的轨迹。

     文末附周金娥老师的精彩发言:

陪伴学生战“疫”    助力学生成长

遵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按照学校和年级的部署,我从2月10日开始上网课。不知不觉间,上网课、当主播已经有50天了。回顾过往,感受颇丰,主要有三:

一、弱肩担责任,努力克时艰。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于我而言,只是改变了原本回家看父母(我的父母都是快70岁了,我的婆婆更是80多岁了)的打算,待在教师公寓度过人生中第一次没有陪伴父母的除夕夜而已,但很多人却在除夕这一天选择逆行到武汉,冲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最前线!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中国人一直都是幸运的,他们总是被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无疑,我就是那群“幸运的中国人”中的一个,但是我也想力所能及地做点什么?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华师一附中关爱医务人员子女学习辅导群,让那些“正在为武汉拼命的逆行者们”减轻点后顾之忧!我报名参与教师公寓的志愿者团队,为老师们家属们解决因禁足而带来的生活困难尽一份绵薄之力。

2月4日接到学校要上网课的通知。我们政治学科是个小学科,一共四个人,谌老师在高三上课,吴老师在咸宁通山没电脑没网络,李老师不能长期看电脑而且电源线也没带回家,整个组只有我一人能正常上课。但再难也必须扛下来。但是说实话,教了20多年的书,想到要上网课就开始莫名的紧张焦虑失眠(3天):有对网络技术不熟和办公环境不熟悉的担心,有对家里网速和破电脑的担忧,有对学生可以一句一句回放你的上课内容的恐惧(生怕自己说错一句话)等等,至今还记得,上第一节课的时候的确有点找不着北,上着上着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跟谁讲话。不过很快就适应了,日子也因为网课过得无比充实。从每一次课件模板的选择,到教学方式的选择,再到制作精美的课件,常常一节课要花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准备好,到了正式上课的时候还要温习几遍。上完课后,我一般会把我上课的录像再听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下次课尽量去克服改进。当然随着上网课的逐步适应,新的问题就产生了。由于高一高二的课基本上是同步的,我在客厅上课的时候,女儿也在房间上课,但是公寓的房间太不隔音,我上课一嗨嗓门不知不觉就大了,就影响到孩子的上课了。有一次上到中途女儿没办法就出来提醒我小点声音。当然,我也非常感谢中途李昌珍老师能接力上课,否则真的有点不堪重负。

二、静心育英才,上好每节课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始终要求自己教书育人,育人优先,育人更重要。而在网课教学中,我也尽可能做到坚持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充分挖掘此次疫情资源,提高教学的体验性。还记得2月10号第一次上网课时,我们高一年级所有选考政治的学生开启了哲学的学习。面对哲学的起始课,内容并不多,考试涉及也少,但意义重大。作为身处此次疫情上半场“震中”的同学们刚刚从疫情中走来,面对人生从未经历的生死问题,每个人都可能有思考,所以课堂上我们以疫情中的“逆行者”启示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是什么?在讲授意识的作用时,我又以意大利“阳台”音乐会,同时联系中国方舱医院的广场舞,引导学生始终保持乐观高昂的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也正如周校长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中写的那样:2020年这场疫情防控的战役,本身已成为一本教材,厚重而丰富。作为政治课老师,我们要挖掘好运用好这本教材,融入教育发展的印记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针对作业做得差的同学,我会在评语中加以鼓励;针对有学生作业提交迟缓甚至拖欠的情况,我会私信问她原因,并对他加以指导;针对独立作业做得差的同学,我会私信跟她沟通,通过沟通我发现有学生在上网课期间缺乏自控能力,管不住自己,导致效率低下。通过提供给他解决的方案,我感觉这些学生都有所改进。通过这样点滴的主动关心,一定程度弥补了无法见面的不足,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激励他们不断改进和成长。

(3)充分利用课前15-20分钟。为了保证上课的效果,技术老师都要求我们提前20分钟开始直播。怎么利用好这个时间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这也是我每次上课都要精心准备的内容。截止到现在为止,我上过的9节课课前我放过《挑战主持人大赛》、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微视频《青春之歌》、学生点歌等,有的是让学生放松身心,有的是为了让学生善待自然,有的是为了让学生时刻关注当下等。这些虽然和我要上的课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于学生而言却有课堂之外的欣喜和收获。

三、习惯线上约,尽心解疑惑。

上网课好处很多,很多学生听到了不同风格老师的教学,领略到不同老师的风采。但弊端也有很多,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针对性。所以,我便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答疑时间,尽可能给学生补充点零食和能量。一般都是课代表先汇总学生的问题,共性的就集中,个性的就单独答疑,这样的答疑通常都会持续一小时左右。这样就解决了班级的个性问题,也给学生有一种班级共同学习的氛围。

                             (周金娥)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