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来信刊登 >> 正文内容

难忘滑校那两年

作者:汪 洋(1980届滑翔9班校友) 编辑:马 岚 来源:华师一校友会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8日 点击数:

19807月,湖北省业余滑翔学校第四期9班、10103名学员圆满完成两年的学习任务,各自踏上人生的征程,至今已有整整39年了。回想起那两年的青涩时光,总是让人记忆犹新,留恋往返。

时间追溯至1978年,经过多次身体检查和严格政治审查合格的103名同学,于920日前从全省各地陆续来到省会武汉市,湖北名校华师一附中报到。湖北省业余滑翔学校附属在华师一附中,称“华师一附中滑翔班”。难忘的两年滑校生活就此开始:

 

 

难忘青涩年少

 

入学时,同学们年龄在16岁左右,正值青春年少。能够进入华师一附中滑翔班学习,算是百里挑一,在同龄人中已有很强的优越感。尤其是大多数同学来自农村,能够带着户口进入省会城市学习,在那个年代,是一件十分不易且很荣耀的事。来到学校,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找老师报到,领书本、被褥、一件半新的军装上衣和棉袄,还有两只大瓷碗,上面印有“湖北省业余滑翔学校”红色字,十分抢眼。晚上,在大礼堂临时宿舍,同学们有的在整理自己的行李物品,有的在看电视,虽然互不熟悉,但见面都是笑脸相迎,大多数同学激动的一晚上都没能入睡。

 

 入学后的第一件事是军训,同学们穿着不是很合体的半新军装上衣,活跃在学校的运动场。立正,稍休,左右转,齐步走,正步走,一步一动,是那么的认真。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口号叫的是那么响亮。秋日的武汉,天气晴朗,太阳火辣辣的,晒得同学们汗流浃背,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训练间隙,同学们或是三五成群,交流体会,或是与老师拉拉家常,还有精力充沛的同学直奔操场,玩起了单杠、双杠。训练结束,同学们列队进入饭堂就餐,整齐的步伐,高昂的情绪,受到学校师生的好评。

 

 许多同学多才多艺。9班李吉和同学做的航模,既美观又实用,成为华师一附中航模兴趣小组的样板。他还会拉二胡,歌唱得也好,一个周末的晚上,我与李吉和同学在宿舍前散步,他即兴高歌一曲:“买汤元、卖汤元,小二哥的汤元是圆又圆……”,引得住在二楼其它班级女生的热情掌声。还有班长潘爱武,字写得好,经常给班级出墙报。滑翔班篮球队也是打遍全校无对手。

 

 两年来,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活跃在华师一附中的教室、运动场,以及每一个角落,展现出与华师一附中其它班级不同的一面,成为华师一附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难忘恩师教诲

 

军训结束后,103名同学分成两个班,转入文化课的学习。9班以学习高中课程为主,班主任是钱昌炎老师,10班以学习初中课程为主,班主任是洪楚老师,两个班除了文化课分开教学外,其余的学习生活都在一起。体育老师彭孝昌虽然个子不高,但训练认真,要求严格,单杠双杠一至四练习能一口气做下来,而且动作标准。还有物理老师刘大桥、化学老师肖凤英、医生刘兆亮等都是同学们的良师益友,对同学们在学习上关心,生活上关爱,训练中关怀。

 

 记得入学后第一个国庆节,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到首义路武昌起义纪念馆,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结束后,让我们到武昌第一百货商场购物,那时是第一次进入那么大的商场,物品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我跟在钱老师后面,钱老师关切的询问我需要买点什么?我说想买一条裤子,钱老师便带着我来到卖服装的柜台前,我买了一条蓝色的的确良裤子,付过钱后拿着新裤子就走了。回到学校后,钱老师突然叫我,还给了我9元钱,原来是我买裤子付过钱后,还没等服务员找钱,一高兴拿着新裤子跑了,而且将这事忘得一干二净,服务员就将钱交给钱老师带回还给我。在那个年代,9元钱可是城镇一个职工大半个月的伙食费,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也可以办许多的事。这件事让我终生难忘:一是感激那名服务员,思想品德高尚,二是感激钱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也深深感受到那个年代纯真朴实的社会风尚。

 

 这两年里,在老师的教育培养下,同学们学会了洗衣缝被,生活自理,懂得了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尤其可贵的是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明晰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难忘滑翔飞行

 

滑翔飞行是滑校两年学习的重头戏,也是令同学们一生都值得骄傲和难以忘怀的事,毕竟在那个年代能够驾驶滑翔机在天空中飞行的人极少。记得是第二年春季开学后不久,学校先是请来几位教员,教授我们一些滑翔飞行的理论知识,之后,同学们乘坐绿皮火车,从武昌出发,经过一夜的奔波,到达荆门市,再转卡车到掇刀镇湖北省飞行训练基地。同学们放下行李,顾不上休息,争先恐后的前往机库,参观向往已久的滑翔机,先睹为快。从驻地到机场约一公里左右,只见几个机库整齐地排列在机场一侧,每个机库内停放着一驾滑翔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机身两侧的机翼,与瘦小的机身相比,显得格外巨大。再走近细看,机身为玻璃钢结构,前部有两个半露机舱,舱内均配置一个座椅,一杆(升降舵)两个踏板(方向舵),后部有一个能校正飞行中的偏行或左右回转的垂直尾翼,机身正下方有一个轮子,无动力。看完后,同学们十分疑惑,这没有动力怎么飞得上去呢?随行的教官解释说,这个型号的滑翔机是没有动力的,它通过绞盘车牵引一样能飞上去,你们放心吧。从机库出来,放眼望去,开阔的机场平坦坦的,令人心旷神怡。

 

 接下来,就是分组开始地面训练,飞行基地按滑翔机内舱结构,设计制作了一套模拟训练器材,教官进行讲解,同学们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大约经过一周左右的模拟操作训练后,滑翔飞行训练正式拉开帷幕。

 

 每天凌晨,同学们吃罢早餐。在教官的带领下,来到机库,将滑翔机推至机场跑道起飞点,跑道两端分别摆放两台绞盘车,有两条钢索连接作牵引。滑翔机起飞前,先将连接绞盘车的钢索挂在滑翔机上,再由绞盘车牵引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脱钩,再自由滑翔飞行下降,完成一个飞行过程。第一天的飞行,同学们在紧张、兴奋、愉悦中度过。飞行过程中,滑翔机上的两个舱位教官坐后面,学员坐前面,滑翔机被绞盘车牵引达到一定速度时,学员右手轻拉杆,双脚掌稳舵,滑翔机开始上升,学员左手边有一个红色的球,滑翔机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拉球脱钩,这一步很关键,滑翔机如果脱不了钩,是很危险的。第一次上机,虽然说有教官坐在后面,但大家都很紧张,教官也很谨慎,同学们严格按教官要求去做,动作完成都比较好。接下来的几天训练,同学们都是在兴奋中度过的,所以训练也十分安全顺利。随着上机次数的增多,动作越来越熟练,尤其是随着滑翔机的上升,诺大的机场越变越小,机场周边的田野村庄如同一幅美丽的油画展现在眼底时,心中顿感愉悦。同学们动作熟练了,教官也就放松了提示,这个时候是容易出事的。记得我在一次飞行中,滑翔机上升到一定高度,我只顾欣赏田园美景,左手忘记脱钩,滑翔机被绞盘车钢索往下拽,教官在后面大声喊叫:“脱钩,快脱钩”,我左手急忙去拉红色球,拉了两次才脱掉,差点酿成事故。但没过几天,记不清是那一位同学就没有我这么幸运了,因为绞盘车故障,导致滑翔机无法脱钩,绞盘车钢索将滑翔机下拽,尽管教官进行紧急处置,但由于当天气候较差,能见度较低,造成滑翔机快速着地,垂直尾翼折断,好在没有人员伤亡。

 

 经过近两个月的滑翔飞行训练,同学们虽然脸晒黑了,人也累瘦了,但都圆满完成训练任务,取得湖北省滑翔飞行学校初级滑翔证书。

  

 

难忘离校时刻

 

19806月,难忘的两年滑翔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约不到一半的同学身体合格,直接进入飞行预备学校学习,另一大半同学则面临人生的转折。按当时的政策规定,这部分同学必须回原籍,可以选择入伍,也可以做出其它选择。对于一个只有18岁左右的青少年来说,做出人生的正确选择是比较难的,况且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处理不好会影响一生。身体合格的那部分同学,高高兴兴地继续深入学习,思想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身体不合格被淘汰的这部分同学,又要回原籍,思想波动还是比较大的。来自城镇的同学,他们有非农业户口,回去后可以找关系安排工作,也可以去当兵,思想波动小一些。但从农村出来的同学就不一样了,好不容易将户口转出来,现在又要转回去,农业户口是不可能安排工作的,回去后只能选择当兵,无法保证解决工作问题,感到迷茫。这个时候,钱昌炎老师、洪楚老师、肖凤英老师,还有彭孝昌老师和校医刘兆亮,天天与同学在一起,看到那位同学思想有波动,就及时了解情况,谈心疏通思想,在老师们的热情关怀下,同学们没有一个闹情绪的,按照学校的要求,一个个的默默地打起背包,收拾行李,办理手续,悄然离去。离校前夕,学校安排我配合老师给同学们转户口,每转出一个同学,看着离去的背影,心里总是依依不舍,每当见到农村籍的同学来转户口,我都要问一下,家里有没有亲戚是非农业户口能够转进去的,记得有好几个同学通过联系家人,将户口成功转到了非农业户口亲戚家里,毕竟那个年代非农业户口与农业户口区别很大,有个非农业户口,也多了一条出路。然而,将所有同学的户口转出送别后,在转我自己的户口时,我却没有与家人联系,直接将户口转回到生产大队,回家后也不上交,天天在家里玩,大约过了一个多月,父亲问我:“毕业回来了,户口呢?”我将已转到生产大队的户口迁移证拿了出来,父亲看后,很生气,怪我不与他联系,又将户口转回农村了。此时,我心里也感到十分郁闷。之后,又是托人,又是找关系,欲把户口改成非农业户口,终没办成。

 

 

 

198011月,我如愿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坦克兵,随新兵连到部队在武昌火车站转车时,我与李云彪同学,来到离别半年之久的华师一附中,见到洪楚老师,还有彭孝昌老师,再次见到老师,心情无比激动,当时也没有给老师买点什么去,师生见面,有着说不完的话,当得知还有马少超、杨松平两名同学与我们一道参军时,彭孝昌老师执意又将我和李云彪送至武昌火车站,看望我们天门籍的四位同学并提出殷切期望,让我们每个人心里感到暧和和的。当时,我们表示:决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到部队一定好好干,为母校增光增彩。

 

 

每每回想起滑校那两年的难忘时光,总是令人难以释怀。每当有同学聚会聊起那段经历,总是让人滔滔不绝。美好时光总是短暂的,愿华师一附中滑翔班的师生友谊长存。

 

作者简介:

 

洋(1980届滑翔9班校友)

 

洋,男,湖北省天门市人。19789月至19807月华师一附中滑翔班第四期9班学员;198011月至199711月,历任陆军20军坦克团战士、文书,陆军装甲兵学员、干事;总参武汉军代局正营职干事。199712月转业至安徽蚌埠市公安局,历任办事员、科长,现为安徽蚌埠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

先后在《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人民公安》、《警探》、《蚌埠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数十篇文章,出版《回头是岸》一书。曾三次荣立三等功,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多次受各级嘉奖。现为公安部特邀记者,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禾泉作家村会员。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