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校园新闻 >> 正文内容

《楚天都市报》:华师一附中45名学子故事结集出版 看考入北大清华的学霸如何炼成

作者: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9日 点击数:

楚天都市报记者 肖杨  通讯员黄桢 王丽

 

 

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只会埋头学习?近日,华中师大一附中首推力作《从华中师大一附中到清华北大》一书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问世,学霸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学霸不仅会学习还会生活,学习既有方法也蕴含乐趣。该书由青年作家蒋方舟领衔,从该校毕业步入清华北大的45名学子,深情回忆了自己的高中时光,不少人还拿出自己高中时的学习笔记,传授经验。

学霸的高中生活距普通孩子有多远?记者采访了多位学霸们的老师,从中或许可以找到些答案。

 

 

蒋方舟高考数学分数比语文高

 

“华中师大一附中带给我的智慧,有两点我至今受用:一是永远不要因为压力而放弃实现个人价值;二是相信传奇,但不相信捷径。”2008年考入清华大学的蒋方舟表示,华师一附中虽然以高升学率著称,但更倾向于培养各方面能力均衡的人才,自己从7岁开始写作,一直出版作品,对于自己“不务正业”的特长,学校并没有打压,相反鼓励创作,“高一是人生中阅读积累和创作速度最快的一年。我每周都去书店买书,然后如饥似渴读完”。

“不相信捷径”的蒋方舟,在高三时通过疯狂刷题,成功攻克了自己最薄弱的学科。高三刚开始,数学老师周珂还以为她是一个叛逆不羁的文学少女,学期过半,周老师却对蒋方舟说,她是自己教过这么多年来见过做题做得最认真、最有方法的学生。

当时蒋方舟虽是很有名气的少年作家,但数学成绩只有52分,在全年级排1400多名。当年韩寒正火热,班主任汪义芳多次找蒋方舟谈心,希望其不要成为女版的韩寒,最后蒋方舟通过重视数学,不断做题、做题、再做题,高考数学考了131分,比语文的117分还高。

 

寒门子弟逆袭全靠自觉学习

 

2016年以 694分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胡攻镇,则代表了不少寒门学子的人生逆袭之路。胡攻镇来自湖北仙桃一个单亲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廖爱新只有小学文凭,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当胡攻镇考入华师一附中时,来武汉读高中的决定还曾遭到亲戚们阻挠,亲戚和他母亲吵架:“人家都在仙桃读,你家是个什么条件!”但母亲还是咬咬牙,尊重了胡攻镇的决定。

胡攻镇回忆,刚进校时,自己已经养成的学习习惯与学校的自主学习氛围格格不入,“总觉得平时老师讲得太少,自习的时间太多,每天晚自习不知如何利用。”没想到,一次周末,因暴雨被困在教室的他,经历了一场美妙的自习体验——写作业、知识梳理、思维训练,从此他爱上了自习。他不仅开始从每周的缝隙里挤时间,还思考哪些时间可以用来学习,哪些时间可以用来干喜欢的事情,“每晚回寝室后可以看看报纸、杂文,每天早上早起一点,可以背上好些个单词。”

班主任高明老师告诉记者,胡攻镇之所以能从全校400名逆袭到全省34名,靠的就是自主管理能力,这种能力在“填鸭式教学”下很容易缺失,需要学校和老师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这个过程中也要不断鼓励和帮助学生。

 

 

学霸爱打篮球得到班主任鼓励

 

3年前,以695分考入清华大学管理学院的陶辰昕酷爱篮球,高二时一次测试没考好,母亲将失利归因于那段时间运动过度,分散了学习的精力,陶辰昕选择了冷战。

班主任胡立松站在了学生一边,他认为适度的锻炼十分有必要。此后,陶辰昕自主学习的劲头更高了,往往是数学测试一交卷,就跑到老师办公室争取“面批”,各种复习资料的整理也堪称典范。

楚天都市报记者留意到,多位学子强调了高中时“强制”锻炼的乐趣——2017年考入北京大学的袁昕感叹,班级规定只要天气允许,晚自习全班要一起跑800米,自己也从体育“特困生”慢慢变成可以坚持很多圈;从清华毕业、现在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李逸良则感慨,学校第二课堂不仅有游泳、网球等特色体育活动,还有英语社、计算机编程等特色课程,尤其是学校“厚德”的教育理念,让自己受益匪浅,“品德和责任感的教育对学生立足社会、终身发展都至关重要。”

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周鹏程告诉记者,每年大学寒假,该校清华北大校友会自发回到母校,为在读的高三学子做一场面对面的交流,他们会撰写一些总结自己高中学习经验的文章,这也成了把学子成长故事和学习经验装订成册的灵感来源,“希望通过学子的文字,看到中学时代的浪漫和美好,也能把学校关爱身心健康、塑造必备品格、培养关键能力的教育理念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