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校友动态 >> 正文内容

校友讲坛(第十一期)观后感(四)

作者:华中师大一附中校友会 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6日 点击数:

编者按:

    华中师大一附中校友会以挖掘优秀校友文化为已任,常年开设“校友讲坛”,希望在校学子在校友榜样的引领下独立思考、感悟人生,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升自我,收获最大的人生快乐。近期校友会邀请2006王希翀校友返校为高一年级近千名师生开设“校友讲坛(第十一期)”,在校内师生中反响很好,许多学子给我们传来他们用真情实感写出的观后感,现特刊发给各届校友。

 

 

站在巨人的肩膀

----听王希翀校友报告会有感

                                                

    未见其人,听其介绍时,已为王希翀校友的成就之高而感叹:音乐家,当过朗朗、莫文蔚等名流的音乐总监;文学家,斩获各种奖项。再看其人,也是暗暗赞叹:一袭白衣,文质彬彬,言谈举止间自显风度。听其音乐,更是折服不已:清新、明丽,像颗颗珠玉溅落盘中,又似淙淙清泉汩汩流进心里,洗净种种尘世芜杂。

    听他的报告会,首先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他的内心,始终有梦想之火在熊熊地燃烧着,那就是他热爱的音乐和文学。即使是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他也没有放弃音乐,每周坚持练琴;即使是高考要求一般是议论文,他也不愿放弃钟爱的历史散文,而是顺从内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想要表达的思想。后来他还尝试着将音乐与文学结合,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风格,给读者带来一场场试听盛宴:《冰雪》 、《我的时间里住过你》……

    他的经历,让我想起了林清玄的话我们生活在尘网中,但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了飞翔的姿势。王希翀就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的热情和梦想,让他生出了有力的翅膀,飞越了生活的激流和险难,飞到了鸟语花香的成功彼岸。

    他还有许多过人之处,例如强大的内心,在高一理科成绩不佳时没有萎靡消沉,而悟出了暂时的不理想,并不影响以后的路;在高三剑拔弩张时违背老师的金科玉律,背来电钢琴带着同学们欢度圣诞,奋力狂欢。还例如对机遇的把握,抓住命运抛来的橄榄枝来到北京,又将涌入脑海的灵感化作配乐,打动了导演,从此踏上了音乐道路,并凭着对成功的向往和过人的毅力,一步步攀到了事业之巅——正是要想成功,必须用欲望提升热忱,用毅力磨平高山,同时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那么这信心从何而来呢?除了个人的修炼成长,更多的还有老师的引导诱掖、因材施教。

    他的老师发现了他过人的音乐天赋,给予了他鼓励、肯定和五四青年节当音乐总监的机会;他的语文老师觉察到了他喜欢历史散文,并没有阻止而是谆谆劝告,同时也暗中引导和支持,帮助他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他的地理老师意识到他超人的记忆力,培养他的地理能力,让他获得全国一等奖;他的班主任发现他违禁狂欢,还是微笑着让他继续了。老师是他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发现了他个性中的闪光点并支持他、鼓励他,让他收获了自信,也收获了精神世界的充实和饱满。

    有句话说得好选择华师一,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诚然,高中生活学习压力大,生活有时枯燥乏味,但在最好的年华遇见最好的学校,就是我们的幸运:有最优秀的同学和老师一同前行,视野更开阔了,而且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

    高中就像一个大熔炉,锻烧着我们的意志,磨砺着我们的心性,当我们耐住了淬炼成了百炼钢,并像王希翀校友一样孜孜不倦地追求一生所爱,最终也会生出有力的翅膀,拥抱美好的明天!

 

  (作者:高一(25)班  卢宝如)

 

 

因材施教,更须识材知材 

同样是天花乱坠的化学方程式,为何有人看一眼便背下了,有人却要挖掘其中规律方可?同样是艰深晦涩的文言文,为何有人如读白话,有人却必查词方解?有人一看便知,有人一说便懂,有人一听便会,有人一想便通?

倘若王希翀学长的识记首都的天赋没被挖掘,毋须说因材施教,倘若王希翀学长不擅长地理,那更不必说获得一等奖。我们就像蕰藏多种宝物的矿石,只有深切看见自己的天才,才能凭此走到更远。

著名潜能整合专家卢苏伟,幼年患病而痴,考了七年才上警察大学。大二时其导师发现卢苏伟对数学无感,而分析能力超强,在导师的指引下,卢苏伟运用天分迅速成为年级第二,此后远超许多智力远高于他的常人。面对棘手的卢苏伟,导师的因材施教源于识材知材,他看清了这个弱智学生的优势,并将他指导到合适的道路上,成就一位专家。

许多不可沟通的自闭症患者,或对长度、面积、体积估算能力超群,或对数字独有敏感,或沉迷于音乐或美术……人皆有其材,只待发现,因材而教,方能成才。

当然,普通人亦材不同。我们无法想象姚明跨栏而刘翔扣篮,因为他们的天赋不在此处,纵使再艰苦训练也难有大成。同样重要的是发现才能,如伯乐不遇千里马,千里马只徒死槽间,无用于世。所以,不必强求自己与别人有相同的学习方法,也不必要求自己必将所有事做到极致,因为在这体系化的教育中,我们更加不能迷失自己,而应发掘专属的天分,哪怕是《寻找阿拉斯加》中的迈尔斯那样记遗言的古怪专长,也是自己最真实的写照。只要对才华适当利用,事半功倍唾手可得。

“材”,也可理解为个性化优势。王希翀学长的历史散文式写作,也是对个性化优势的张扬,它的成功警醒我们,公式、套路和规律的照搬不足以出彩,而适当的个性化有利于发挥更好的才华。

想当年,“农村包围城市”推翻了苏联的套路;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先潮流。若非个性化的改变,何来朝着圆梦狂奔的新中国?多少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自己写不好模式作文,却连一点变通也不肯?多少时候,我们为跟从老师的解题方法,而放弃了自己的直观感觉?因材施教,不仅老师需要,我们也需要。

我们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切程序化教学中,只有识材知材,方可因材而教之,用自己的脚走自己的路,说不定,先到达目的地。

(作者:高一25  陈钧谦)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