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媒体看华一 >> 正文内容

天山脚下播火人——武汉43位教师援疆纪实

作者:佚名 编辑: 来源:《武汉晚报》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2日 点击数:

编者按:3月21日,《武汉晚报》用三个版特别报道了在我市在华中师大一附中博乐分校43位援疆教师的工作生活。这其中有我校5名援疆教师,他们是出任博乐分校校长的杨国红副校长、任教务处主任的宋涛老师、任高一年级主任的赵飞马老师、任高二年级主任的吴远山老师和任高三年级主任的张祝华老师。这篇关于武汉援疆教师的报道在武汉和博乐两地产生了强烈反响,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靳雁、市教育局局长谢世腰专门致电慰问援疆教师,并号召全市教师向43位援疆教师学习。

 站在冰天雪地援疆的老师们。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位于新疆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博尔塔拉”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草原”。

  博州是湖北对口援疆单位,博乐市是博州的州府所在。

  2008年9月,湖北一期援建3000万元(注:二期援建4500万元),博乐市高级中学择南城戈壁异地新建,并更名为华中师大一附中博乐分校(下简称博乐分校)。2009年8月初,来自武汉13个城区28所学校的43名老师抵校,开始了为期3年的援教。

  一所边疆学校同时有43名来自同一地方的援疆教师,这是湖北人民和博州人民的大手笔,在全国援疆史上绝无仅有。

  2010年9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参观了华中师大一附中博乐分校,并看望慰问了来自武汉的援疆教师。周永康对湖北的教育援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年半过去,43位武汉援疆教师用忠诚和奉献,在天山下播撒智慧和友谊的种子;他们用辛勤和汗水,在塞北边陲为自己的人生写下壮丽的援疆诗篇。

  2月20日,记者一行怀着崇敬的心,踏上了前往博州之路,对博乐分校的武汉教师进行为期一周的采访。

 来自武汉的“阿黑牛”

  阿黑牛是博州人民心中的英雄。它为博乐玉科克边防站服役终身任劳任怨。在博乐市博尔塔拉纪念园里,人们为它立了一座纪念雕像。在博乐分校采访中,当地师生和家长动情地说:这群可亲可敬的武汉援疆教师就是躬耕在博乐这片教育土地上的“阿黑牛”。

  ——记者手记

  

  镜头一:24小时热线校长

  2009年8月,华师一附中党委委员、副校长杨国红出任博乐分校校长。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几次想约杨国红坐坐谈谈,一直没有成功。他实在是太忙了,即使是放假回到武汉。

  整个春节期间,杨国红都在忙着向各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协调解决援疆教师的后顾之忧。他还给自己布置了一项任务,那就是一家一家到援疆教师家中拜年。整个春节,他自己呆在家里陪妻子和女儿的时间不超过5天。

  “武汉老师虽然来自市内不同的学校,但现在是一个援疆教师整体。作为校长,我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前方工作,更要关心他们的后方家庭。”杨国红说。说这句话时,杨国红忘记了自己也是一名援疆教师,也有渴望团聚的妻子和女儿。

  在博乐分校采访时,记者发现杨国红手机特别忙。有学生反映学习困惑,有家长咨询孩子选文理科,也有老师给学校提建议的。每接一个电话,杨国红都会耐心解答,细心记录。

  作为校长,杨国红一来就把手机号公布在学校门房和学生宿舍楼里。他的手机成了学校24小时的校长热线。即使在凌晨两三点刚刚睡下,杨国红接到电话也会爬起来。“这个时候打肯定是有急事,打我电话就证明信任我,我哪能推呢?”杨国红说。

  杨国红忙不仅是因为个人事业心强,更因为深知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华师一附中是湖北的名校。博乐分校的前身博乐市高级中学,在博州也是数一数二的好高中。两校联手寄托着鄂博两地人民殷殷期望。博乐分校若在全疆、甚至全国不闯出个名头,我们这帮人哪有脸面见江东父老啊!”杨国红说。

  杨国红是一个有远大教育理想的校长。他不止一次向记者谈到,希望在自己离开的那一天,能为博乐分校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学制度。

  “这样,不管以后谁来当校长,学校都能健康可持续地向前发展。”杨国红说。

  

  镜头二:身兼六职 “博士老师”

  宋涛老师来自华师一附中,是一名华中科大在读博士。宋涛在博乐分校一人身兼六职,既是2个班的语文老师,又是学校教务处主任、校办副主任、武汉援博教师党支部宣传委员、武汉援博教师联络组负责人、还是博州教育学会理事。

  作为语文教师,宋涛承担着高二年级两个不同层次的班级语文教学。学校由于师资紧张,有一段时间他还跨年级担任三个班的语文教学。最高峰,他一年教过全校15个班的语文课。

  学生买合里亚尔说:“宋老师上课风趣幽默,很有文采。在他的课堂上,我们无形中都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我们都很喜欢他。”

  本地高级教师孙江玲说:“宋涛老师专业知识特别强,我们有什么疑难问题都拿去问他,马上就迎刃而解。”

  据介绍,宋涛还在学校承担了两门校本课程——《电影鉴赏》和《唐风宋韵》的主讲和辅导,共有三四百名学生报名参与选修。

  身兼六职,宋涛却打理得井井有条,他的秘诀就是勤勉。好几次,记者在他办公桌上看到,早上买的早点直到中午都没动过。

  作为一名在读博士,宋涛学习任务也很重。他攻博时间往往就是从双休和农忙假、寒暑假中挤出。

  “学校组织大家联欢,安排旅游,我就会请假,一个人关起门来做功课。”宋涛告诉记者,他现在读博的所有课程都上完了,论文也开题了。

  “挤挤时间,做完论文,完成答辩就可以顺利毕业了。”宋涛很有信心地说。

  独具魅力的“九头鸟”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人们常用九头鸟来比喻湖北人的精明和能干。在博乐分校,武汉援疆教师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充分展现出武汉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

  ——记者手记

  

  镜头一:老师编写武侠史话受热捧

  林轶纯老师和王建峡老师是武汉援疆教师中惟一的一对教师夫妻。

  林轶纯老师告诉记者,来博乐分校后,他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武侠小说史话》,20讲,10余万字,收录作品100余篇。

  他编写的《武侠小说史话》,从《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刺客列传》开始,纵横千年,直到眼下当红的网络武侠作品:沧月的《七夜雪》、凤歌的《昆仑》等。林轶纯老师开讲《武侠小说史话》,一个星期一次,两节连堂,讲堂座无虚席。兴致勃勃来听的不仅有学生,还有老师们。

  据介绍,学校选修《武侠小说史话》的学生有150余人。由于选课的学生众多,最后还是学校教研室出面进行了人数控制。

  

  镜头二:“潘氏套餐”和励志动漫

  潘德启老师,学生们都称呼他“老爸”。学生告诉记者,“老爸”很严。比如学生迟到、不做作业等一点小事,“老爸”就会揪着不放,开出的罚单从来都是一连串的。比如迟到5分钟,课后补5分钟的功课,跑步5圈,为班级做一次义工……

  潘老师的处罚方式,被学生命名为“潘氏套餐”。据介绍,上届有个学生叫韩守升,人很聪明,但是学习上很散漫。他因为不做作业和迟到,吃过三次“潘式套餐”,是迄今吃“潘式套餐”最多的一名学生。结果,这以后,他再也不迟到或不按时做作业了。去年,韩守升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

  潘老师还有个独门绝活就是制作励志动漫,给学生加油打气,每半月更新一次。这对高度紧张的高三学生是一种很好的调剂和激励。

  “高三是人生中最关键也是最紧张的时刻,我要陪着我的学生一起战斗。”潘老师说。

  

  镜头三:跨年级为学生补课

  余定山老师今年56岁,是援博老师中最年长的。

  余老师是高二的数学老师,可是他却一直在义务地辅导着两个高三学生数学。

  据了解,余老师的这两个编外学生,是同为援疆的潘德启老师给他找来的。“当时,潘老师找到我说,他班上有两个学生数学有点弱,但是很想学,问我能不能帮个忙。就这样,我接下了!”

  现在,每周一、三、五,晚自习前,余老师为这两个学生义务补一小时,周二、周四同时段,他则要为自己班上的学生补数学。

  

  镜头四:开办“梁记修理铺”

  梁继鲁老师是物理教师。在课余,他还在公办室挂了一个“梁记修理铺”的牌子,免费为学校师生修家电。

  据梁老师回忆,“梁记修理铺”的牌子,是从为学生修好一台接触不良的台灯开始打响的。慢慢地,学生们坏了的计算器、电子表、电吹风都来找他。再后来,连老师家的电饭煲、抽油烟机等家电坏了都请他出马。

  据了解,“梁记修理铺”修理是免费的,连配件很多都是梁老师自掏腰包的。今年春节后返校,梁继鲁老师从武汉托运了20多公斤的半导体零件、电子设备工具过来。

  “梁记修理铺”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梁继鲁因势利导开起了《物理与家用电器》选修课,正式收徒传艺。

  

  镜头五:办音乐会为贫困生募捐

  童华兵老师连续两年都没有回武汉过年了。两年春节,他都和博乐朋友组成文艺小分队,前往边防哨所为战士们做慰问演出。

  童华兵老师是武汉援疆教师中惟一的一名音乐教师。来到博乐分校后,他承担起了音乐生高考、特长生培养、组建学生合唱团等任务。

  2010年6月高考中,童老师所带的17名高考音乐生全部本科上线,创造了该校音乐特长生高考升学的新纪录。紧接着,他辅导过的博州艺术合唱团在2010年7月的北京艺术节展演中获得了一等奖。

  闲暇时间,童华兵还深入到当地少数民族家中,揣摩学习原汁原味的民歌民乐。据了解,童华兵喜欢社交,在新疆结交了很多音乐上的朋友。去年7月,他和朋友们一起从地处北疆的博州跑到地处南疆的喀什,足足开了一个月的《情在新疆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明天》专场演唱会,募集到65782元善款,捐献给了喀什艺校的贫困生们。

  梁继鲁老师为学生修理电器。

武汉援建的分校在戈壁滩上格外耀眼

  武汉素有“四大火炉”之称, 边城博乐则一年有半年在冰天雪地中。武汉援疆教师要在博乐坚守下来,要闯过“时差关、气候关、饮食关、习俗关和寂寞关”五关。43位武汉援疆教师无一例外坚守到今天,靠的不仅是良好的身体素质,更是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记者手记

  

  镜头一:女教师不适住院不言退

  43名武汉援疆教师,女教师仅3人,宋绫子老师是其中之一。

  宋老师告诉记者,自己进疆后身体很不适应。“由于干燥,我每天早上起来洗脸的时候,鼻子就会出血;晚上睡不着觉,心烦气躁。”去年来后,她身体更是一天不如一天,整夜无眠,并开始掉发。

  发现问题后,学校领导强行将宋老师“请”回武汉做检查,结果显示为甲亢。医生告诉她,在家族没有遗传的情况下,患甲亢大多数是因为精神紧张、生活方式不当等原因导致内分泌失调产生。

  宋老师住院后,家人苦劝她就留在武汉。最终,倔强的宋老师还是坚持回到博乐分校。

  “甲亢患者不能吃任何含碘食物,而通常用的食用盐都是加碘的。所以,我必须自己开火做饭。”

  宋老师告诉记者,她现在做饭比别人多一个工序:先把盐放在锅里干炒几分钟,直到食盐由白变得发黄,食盐中的碘挥发了,才能食用。

  “我会照顾好身体,尽最大努力把援疆工作进行下去。”宋老师说。

  

  镜头二:每周搭公交买一次菜

  博乐分校位于博乐市南城区,这是戈壁上在建的新区。目前,学校周围,除了市政府办公楼外,不是工地,就是茫茫戈壁。老师们要买菜,必须搭乘公交车到北城区去,往返要花一个多小时。平时上课忙,老师们往往是一个星期到北城市区去买一次菜。

  “因为不习惯当地饮食,我和几个同来自江夏的老师组了个小饭桌,大家每天轮班做饭。”郑小元告诉记者。土豆、花生米、鸡蛋是老师们平日买得最多的菜。这三样有一个共性,易存、做起来简便。

  “在这里,老师们最想吃的是青菜和鱼,但是这两样在当地不多,价格很贵,也不易存放。”

  郑老师告诉记者,一两个月能吃一次青菜,对老师来说就是一件奢侈的事了。

  

  镜头三:主要休闲戈壁滩上散步

  武汉援疆教师住在校内的楚天苑内。这是一栋六层的教师宿舍楼,紧临着校外的一条马路,马路另一边就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戈壁滩。

  由于博乐分校目前仍在建设当中,老师在校内还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设施和场地。晴好的天气里,在戈壁滩上散步,成了老师们一种主要的休闲方式。

  天气允许的情况下,童华兵老师每天都会在午饭后,独自在戈壁滩上走两个小时。“走一走,停一停,吊吊嗓子,唱一段。茫茫戈壁上放声高歌,无拘无束,这种感觉很畅快!”他说。

  

  镜头四:“80后”老师拜师学生

  胡能刚老师是武汉援疆教师中惟一的 “80后”。 精力旺盛的小胡课余很丰富:组建校篮球队,自当领队;学习汽车驾驶和维修;与自己的学生互拜为师,学习维吾尔族语言和当地民俗。

  小胡所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叫伊日发提。这个学生其他各科成绩都不错,就是英语差,总是只能考20分-30分。身为英语老师的小胡在休息时间为他补课。与此同时,伊日发提则教他学当地维吾尔族语言和民风民俗。现在小胡能拿着书本读完《维语三百句》,而伊日发提的英语成绩则提高更快,考试成绩已稳定在130分左右。

  孩子的进步,让伊日发提的父母很感激。在肉孜节、古尔邦节等这样的民族大节日里,伊日发提的父母都会邀请胡老师到家中做客。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