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媒体看华一 >> 正文内容

《楚天金报》创造奥赛神话的“超级班”

作者:佚名 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9年02月12日 点击数:

图为:入选奥赛国家集训队的部分同学和指导老师在一起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图为:训练之余,同学们喜欢“杀”上一把

□文/本报记者赵莉 图/本报记者程平 实习生胡炜

提要

2009年中学生学科奥赛国家集训队选拔尘埃落定,华师一附中高三(29)班创下辉煌:该班9人先后入选奥赛国家集训队,其中物理集训队4人,化学、数学队各2人,生物队1人,他们均被北大、清华预录。今年是这所奥赛名校闯入集训队人数最多的一年,而这样的纪录在全国各地高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可谓创造了“神话”。这个班正式成立于1997年,到目前为止,已经为国家争得14金2银的国际奥赛好成绩。
消息见报后,不少读者纷纷询问:这9名高中生是智力超常的天才吗?他们的成绩缘何如此耀眼?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近了他们。

动静相宜
集训队成员初印象

近日,记者来到华师一附中高三(29)班采访9名集训队队员,被告知,他们分别在教室隔壁的竞赛组教室备战——如果是在平时,他们上午在班上上课,下午才会被抽调到竞赛组教室进行专门的奥赛培训。
物理竞赛组教室里,三四排课桌一字排开,上面堆放着厚厚的大学教材和试题。2名男生开着玩笑,爽朗地大笑着,另两名男生头碰头研究《篮球先锋报》。这一场面,与记者想象的奥赛题海苦战的场面相去甚远。“这是课间时分,等到上课你再瞧!”物理教练向立艳说。
果不其然,上课铃声打响后,不需人催促,4名男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安静地开始自习。有的做题,有的看书,与刚才放松的模样判若两人。他们谁也没抬头瞧一眼记者这个“不速之客”。
隔壁的数学和化学竞赛组,正上演着热烈的讨论。化学组的2名高中生,正为一道题的解法大打“口水仗”,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干脆到黑板上板书证明自己。
几间竞赛教室里,都没有老师,显然学生们早已经习惯了这种没人看管的自习。9名已经进入了奥赛国家集训队的中学生,就是从这里成长起来的。14日,他们将陆续前往北京,用实力向国家队发起冲击。教室里、课桌上、黑板上都有他们曾经奋斗的痕迹。

不是天才
他们也有“跌跤”的经历

9名16-18岁的高中生,能读懂大学的教材,能破解世界奥赛难题,果真是外界认为的智力超常的天才吗?“哪里,他们跟其他学生无异,只不过他们更勤奋、专注,更善于学习罢了。”高三(29)班班主任周文涛笑着予以否认。
高三(29)班是一个理科实验班。据介绍,省理科实验班是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成立的,旨在为国家培养出理科学科奥赛选手。该校校长张真表示,学校成立了省理科实验班,允许面向全省招收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感兴趣的初中毕业生,“招进来的学生并非智力超常,他们只是对这些学科感兴趣、有着较好的基础而已”。
高一开始,理科实验班学生可以与该校其他班级学生一样,每周二、三、五进行选修课学习,只是他们的选修更侧重于数学、化学、物理、生物、信息等学科。高二时,一些对奥赛感兴趣的学生开始参加竞赛,组成不同的学科竞赛组,而一些对奥赛无兴趣的学生,则很快地进入了常规性的学习,备战高考。
数学国家集训队队员盛开称,在这个班上,同学们并没有觉得特殊,“大家都是再普通不过的高中生,之所以进入这个班级,只是我们对数理化更感兴趣,正如文科生热衷文学一样。”
非但不是天才,就连这9个学生走到奥赛国家集训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甚至是跌跌撞撞而来。
据高三年级组主任殷希群介绍,现入选化学奥赛队的王睿博刚入校时,表现一直平平,几次考试也不突出,没能入教练的“法眼”。直到入校半年后,各个竞赛组名单即将敲定之时,化学教练周斌无意之中跟王睿博谈了次话,这之后就将王睿博招至化学竞赛组。事后周老师说:“这孩子说的话很有水平,他有着缜密的思维,而且心态极为平和,这都是竞赛好手必有的品质。”
化学集训队的贾殷秋告诉记者,高二那年,他与全国化学联赛的一等奖失之交臂,按照惯例,只有取得全国一等奖的学生才会继续留在竞赛组,继续征战奥赛,但由衷喜欢化学的贾殷秋还是决定留下来。之后的学习生活,贾殷秋的压力非常大,在组里,他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了一截。在老师的鼓励下,贾殷秋调整好心态,渐渐走出了低谷。高三时,他以优异的成绩入选了化学奥赛冬令营,在冬令营中,他更是以理论课全国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入选国家集训队。小贾说,很庆幸当初没有放弃!
数学队的胡雯璐是9名集训队员中唯一的女生,她是高二那年才转投的数学组。初到竞赛组时,因为比别人晚起步半年,小妮子很不适应,几次测试下来,她总是“摆尾巴”。胡雯璐也急啊,一度寝食难安。一次老师宽慰她:“现在的第一,不代表以后的第一;同样,现在的倒数第一,也不代表将来的倒数第一!”凭着不服输的个性,胡雯璐很快调整好自己,奋起直追,直至追进了国家集训队。这样的故事,在每个人的身上都能找出几段。

乐观向上
学习生活充满笑声

9名高中生性格不同,但聚在一起,总能迸发笑料,引来笑声不断。
化学队的贾殷秋爱开玩笑,高一时王睿博一次做试验时,手被扎管扎得鲜血直流,被送去医院缝针,同伙们都跟着去。缝针时,为了分散王睿博的注意力,贾殷秋一本正经地说:“小王同学,等到你将来得了国际物理奥赛金牌,你会想到你的血不会白流!”话一出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气氛缓和不少。
不光同学间爱开玩笑,他们也爱同老师开玩笑。李建国老师说,一次比赛后,大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学们要求他请客。李老师本以为花个百来元钱便可打发,但他失策了:学生们不光要他请吃必胜客,还要看电影,如此一来花去了六七百元钱。“要知道,我谈恋爱也没这样花钱啊!”李建国打趣着说。
近三年的时间里,教练承担着多重角色:除了教练外,他们还要兼任家长、心理咨询师、体育教师、厨师等。每个教练几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在遇到挫折后,他们自掏腰包请学生吃饭,掏心掏肺地鼓励学生。有时,看到学生成天埋在书堆里,或是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就大声吆喝着把学生赶到操场上跑上几圈——不是惩罚,而是因为奥赛拼的也是身体。

自学讨论
研究生式教育铸辉煌

2009届高三(29)班,是周文涛老师带的第21届高三,也是他带的最后一届高三了。9名学生入选奥赛国家集训队是对他告别三尺讲台最佳的纪念。采访中,除了对老师、教练的感激,9名学生谈得最多的,还是这个班级铸造辉煌的研究生式教育方式。
1.学生讲课
“第21题看似一道单纯的三角函数题,但运用的方法应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是记者曾感受过的一堂理科实验班的数学课,在台上讲课的是一名学生,满黑板的板书出自他的手,课也讲得十分流畅。而此时,教师正坐在学生当中,偶尔点评或是补充几句话。“高二以后,我们经常有这样上台讲课的机会。”物理集训队的胡哲说,班上每人隔不了几天就要讲一次课,课上40分钟全由学生支配,各门学科都有,老师会提前几天通知,要学生做好备课工作。“当老师的感觉挺不错的,起码能充分展示自己。”学生们说。
该班班主任周文涛称,在理科实验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高一的上学期是个适应过程,学生应学会如何去学习。学生要掌握的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即学会预习、自习、反思、归纳,然后再形成一个周期。到了高二时,教师就会对学生逐渐放手,如让学生评讲试卷、组织讨论课等,“成为老师”是该班教师们对学生的要求,因为这最能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走上讲台,也是实验班多年继承下来的传统。
生物教练汪红兵称,教师一味地讲题,就很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发现学生最难理解的问题,让学生来讲就能很好地发现问题,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上课分神的现象,多年来这样做的效果不错。
2.善于自学
“在班上,我们自习的机会很多,老师经常丢给我们一本厚厚的书,要求我们限时自学完。”9名队员均表示,自学几乎贯穿着高中的学习。这样限时的自学很具挑战性,如果不能及时自学完,老师讲课就很可能听不懂。
数学教练李建国称,在理科实验班的学习中,自学占据着核心地位,这也是学生们在初中很少接触到的方法。以看书为例,一般要过三遍。第一遍是初读,学生要在较短时间里将书的大概内容过一遍,其主要内容会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第二遍是精读,即学生要一字不落地读下来,包括其中的重点符号、图文等等,同时对于其中的问题也要及时记录下来,精读不要怕费时间,只要读得认真,其中的重点知识就很容易显现出来;第三遍就是跟着老师读,及时解决精读中留下的问题,加深对其他知识的印象。如此,一本书就“吃”得差不多了。
在华师一附中,保持着良好的传统,即晚自习的时间全部交由学生自主掌握。按规定,教师不得利用这一时间安排讲课、考试等,这令学生们非常受用。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们可以把一天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队员们说:“学习却不整理、归纳,学再多也没太多意义。”
9名学生在总结成功经验时,无一例外地都谈到了班上热烈讨论的氛围。物理集训队的程正谦说,讨论令1+1>2,同学们的思维效率提高了,也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
3.全面发展
9名入选的高中生爱说爱笑,绝对不是只会做题的“书呆子”。班主任周文涛是语文特级教师,文科教师担任理科实验班班主任,是华师一理科实验班2006年的首创。据悉,往年理科实验班有部分学生,文科跛脚现象很严重,说话条理不清,难以全面发展,文科教师带班主任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引导、纠正偏差的作用。如今,这个班级崇尚全面发展。
9人中,盛开人如其名,是个“阳光男孩”,他的歌唱得好,在最紧张的备考时间里,他还经常教同学们唱美声放松身心;黄盛达的篮球打得好,在武大学习时的一次友谊赛上,3名大学生愣是没防住他。9人中有6人是班干部,胡雯璐是班长、王睿博是副班长、黄盛达是劳动委员……尽管为同学们服务会占用自己的学习时间,但直到高三都没有人辞职,他们深知为同学服务,能够提升自己的自信,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

尊重孩子
家庭教育宽严有度

9人中,有7人的父母在中学或是高校教书,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可以归纳出两个特点:尊重孩子、制造宽松的氛围。
入选物理集训队的胡哲说了这样一件事,小时自己很是调皮,为了让自己每天放学后按时完成作业,家长没少“教训”他,父母常说:“学习习惯不好,以后什么都别谈!”初中后,学业紧张起来,且有了升学压力,但父母却不怎么管他了。在胡哲的父母看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就自然可以放手了,他们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引导。
记者随手拿起学生们的草稿纸,上面的作图和解答都一丝不苟,“奥赛力求规范、严谨,没有平时的功夫,比赛时是很难胜出的。”周文涛说。
4名教练说,在平时的联系中,能够感觉到9名学生的家长很关注孩子的成长。每每面临关乎前程的“选择题”,他们都会电话征求家长的意见,家长常说“听孩子的”。
学生们说,家长不给他们定任务,自己到外地比赛,家长也从不跟随,有的甚至根本不问孩子的竞赛成绩。
14日起,这9名学生将分批前往北京等地,接受物理、化学、数学和生物国家集训队的高强度集训。在那里,他们还将参加多轮不间天的考试,通过成绩累加,向国家队6人席位发起冲击。
采访末了,正值体育课铃声打响,学生们一个不落地跑向操场,他们可不愿错过运动放松的机会。看着朝气十足的学生跑远,殷希群说,就凭着学生们的乐观和自信,相信他们会走得更远些。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