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校友动态 >> 正文内容

华中师大一附中发展阶段

作者:佚名 编辑: 来源:校友会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21日 点击数:

工中时期

  1950年,根据政务院指示精神,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领导人潘梓年、赵君陶奉命创建中南工农速成中学,招收优秀工农干部、解放军指挥员和小学教师来校学习。

  工中树立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勤奋好学的学习风气,民主团结师生关系”的优良校风,为新中国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骨干作用。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型人民教师也得到了锤炼,这为向普通中学转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附中时期 跻身重点

  1955年,工中设普通中学部,在全省招收高一新生。由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了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1962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北省重点中学。同年,省军区省体委和省教育厅在我校附设滑翔班,1965年改为湖北省青少年业余滑翔学校,为空军输送了大批后备力量。

  1978年,在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校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改革时期

  80年代 (图:80年代学生开展科技活动)

  组织机构上,在全省率先成立政教处;

  内部管理上,实行年级组负责制;重新明确年级的职能、责任和权利,对年级实行定岗定责,使年级形成责、权、利相对统一,具有一定自主权,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负责的实体。同时明确教研组工作规范,进一步发挥教研组在学科建设,校本课程研究,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各年级组团结务实,真抓实干,踏实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

  课程设置上,实行“五·四 零”教学方案。即每天上午必修课安排5节课,每节课四十分钟,下午因材施教,安排自习课,选修课和活动课。课内课外紧密相连,提高恶劣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90年代

  1996年我校在全国基础教育高中学段率先探索实施“素质学分制”,素质学分制从更新观念、重组课程、变革评价体系、优化教学、提高师资等五个方面全面展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校建立了素质教育课程的“立交桥”,分基础类、拓展类、探究型三个层面,学科类、科技类、德育类、体育类、艺术类五种类型的课程体系,力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特色发展,创造性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素质学分制”改革实验的推出和取得的效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李岚清副总理先后两次访问我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强势媒体作了相关报道。

  迈入新世纪 —— 通过素质学分制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建立了一种开放性和多功能性的课程体系,既注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素养教育,又注重学生兴趣爱好和潜质的发展。经过“发展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