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校园新闻 >> 正文内容
多家新闻媒体报道扬振宁先生来我校访问
9月7日,扬振宁先生应邀来我校访问,我省多家新闻媒体朋友进行了采访报道。摘录如下:
湖北电视台:杨振宁与武汉中学生面对面
( 李伟 徐瑗 逯涛 )
今天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中的学生们,心情特别激动。因为到武汉来参加中国科协年会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今天专程来到了他们学校。能够与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面对面地交流,对于学生来说真是三生有幸啊!
9点半,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的同学们听说杨振宁院士一行来了,都争先恐后的跑出教室,向杨振宁院士挥手致意。在学校礼堂,1500名师生早就等候在了这里,杨振宁院士一进礼堂,会场的气氛立即推向了高潮。
见到这么多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同学们,85岁的杨振宁院士好像一下子也年轻了起来。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同学们,成功来之不易,一定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坚持实现它。
著名物理学家 杨振宁:“能够在年轻的时候 认识到(自己)整体的发展 其中那一个 是最适合他自己 走进去的 这个是他人生成功的 最重要的一个秘诀”。
作为武汉对外输送优秀人才最多的中学,去年,华师一附中有12名学生被国外大学录取,对同学们特别关心的“在国外读书好,还是国内读书好”的问题,杨振宁院士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著名物理学家 杨振宁:“机会有很多,你到美国去,没有问题,可不代表你一定成功。国内越来越开启的,新的重要的机会越来越多,所以每一个年轻人,在决策上,在这点需要注意”。
在校期间,杨振宁院士还参观了学校的陈列室,听取了学生讲解员的介绍,能够和科学大师有如此近距离的接触,让很多同学们都激动不已。
华师一附中学生:“目前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所以说,听到杨振宁先生的话之后,要心怀大志,要为世界的科学或者是其他方面做出贡献”。
《长江日报》:杨振宁与大中学生畅谈人生发展
(见习记者谌达军 通讯员孙击翔)
昨日,来汉出席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华师一附中和华中科技大学分别发表演讲,与在汉大中学生畅谈人生发展。演讲中,杨先生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认识你们所处的时代。
昨日上午,杨振宁在华师一附中发表演讲。面对千余名中学生,杨先生回顾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中学时光,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应该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
“我今年已经80多岁了,现在常常回想自己年轻的时候。”由于抗战爆发,杨振宁换了3所中学:从北京的崇德中学,到当时的安徽省立六中,再到最后的昆明昆华中学,在一年多的颠沛流离中,杨先生完成了中学学习。回想当时的艰苦环境,杨振宁对在场的中学生说,“你们是在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成长,你们应该认识这个时代。”
谈及祖国的变化,杨振宁感慨万千。最让他感动和震撼的是,自己每一次回国探亲都看得到祖国的变化,“和我1945年离开时的中国是完全不一样了。”杨振宁说,旧中国,街上95%的人都是文盲,而如今当他回到国内时,很难在10到50岁的人中间找到文盲了。他强调,这种精神上的改变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武汉晨报》 杨振宁为武汉中学生“指路” 成功秘诀在于找准方向
(记者 郭钦 通讯员 孙击翔)中学生如何做出人生的正确选择?来汉出席中国科协年会的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昨日在华师一附中为学生“指路”:认清所处时代,找准整体发展中最适合自己的前沿领域,并和它一起成长。
昨日9时许,满头银发的杨振宁来到华师一附中,并向该校师生作了即兴讲话。
尽管已85岁高龄,但杨振宁回忆起70年前和12年前两次到武汉的经历,仍记忆犹新。
回想过去,杨振宁说,他常告诫自己的研究生,“学技术固然重要,但从一生来讲,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让自己走到正确的方向,走到一个未来大有发展的领域,那样前途才比较有希望”。
他说自己在这方面就非常幸运,“当时物理学正好开启了一个新的领域,我和同事的研究与这个领域一起成长,可以说是遍地黄金,做什么都容易成功”。他同时举例说,香港现在不少成功的地产商,就是因为在几十年前看准了一块地皮大有可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杨振宁寄语武汉的中学生,现在的中国正处于高速成长期,不论是物质还是人的精神状态上,都与他离开时的1945年、第一次回国探亲时的1971年,有很大变化。“年轻人要认清所处时代,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年轻时认识到整体中最适合自己的前沿领域,并且走进去”。
昨日,杨振宁还参观了华师一附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览室,并受学生之邀,引用荀子的一句话题词:“制天命而用之(注:引自《荀子?天论》,意思是主动地控制自然为我所用)。”
杨振宁妙答学生提问:这个时代出不了爱因斯坦
中国的物理学界,为什么没有出现能获诺贝尔奖的研究工作?未来物理学中,有哪些能取得突破性发展的领域?昨日的提问环节中,华师一附中学生抛出不少“重磅炸弹”。
杨振宁认为,中国没有诺贝尔奖获奖者,最大原因不在教育,而是受技术发展所限。同时,学术是需要传统的,欧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中,不少就是因为前辈将值得研究的方向传授给了学生,而这种传统不是一两天可以建立的。
他勉励中学生静下心来,中国当前的工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非常快,而物理学领域里,虽然未来二三十年里,不可能再出现像20世纪前30年里那样的重大成就,但前辈的理论研究仍然为现在的研究者提供了数不清的方向。“这些方向走进去都可以发大财。佩服爱因斯坦是对的,但想成为他是不可能的,换一个时代再去做这样的事情。”杨振宁的幽默,引起全场笑声。
对于目前的留学热,杨振宁告诫中学生,美国的本科教育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学生,虽然在美国能得到更多在尖端学术界工作的机会,但并不意味着一定就能成功。
在回答学生提问中,他还用自己的一篇文章《美与物理学》来鼓励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虽然它与科学研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与做人的心态和人生的情趣有很大关联。
《长江商报》杨振宁表示中国将会在
20年内获诺贝尔奖 杨振宁伸出两指预测“诺奖”
回答本报记者提问称:一二十年后中国将有科学家获诺奖
在华师一附中作演讲时,诺奖获得者杨振宁还谈及成功秘诀
昨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先后出现在华师一附中和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受到媒体和学生追捧。在华师一附中,杨振宁作了演讲,并与中学生们进行交流。演讲中,杨振宁谈及他先后3次来汉,还回忆了自己中学时代的生活。
演讲结束后,在回答中学生提问时,杨振宁提出,是否选择出国留学要因人而异,物理学突飞猛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青少年图谋发展的最好时期。
在华中科技大学,杨振宁和妻子翁帆携手参加香港查济民、刘璧如大学生奖助金捐赠仪式。活动结束后,记者问及“您能否预测下我国未来多长时间内会有人获诺贝尔奖?”时,杨振宁伸出两只右手指说,10年至20年后,中国肯定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演讲
情结 第三次来武汉
昨日上午9时30分许,杨振宁在工作人员搀扶下走进华师一附中艺术中心学术报告大厅,厅内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杨振宁说:“我这是第三次来到武汉了。第一次来武汉是70年前。1937年底1938年初,日本军队占领南京,我们举家搬迁。‘七七事变’后回到安徽合肥老家。再后来,全家从合肥绕过大别山辗转到了汉口。那时武汉还没长江大桥,我们是坐轮渡从汉口到武昌,然后辗转到昆明。”杨振宁事先并未准备讲稿,但叙述往事时非常清晰。
他说,三次来武汉,发现这里变化很大,这些变化也是中国大局势改变的小缩影。
指点 寻找大有发展的空间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杨振宁的回答是:最重要的是方向正确。他说,自己经常告诉学生,他做研究生时,大多是接触技术上的事情,但是从一生的长远发展着眼,最重要的并不是你所学到的这个技术、那个技术,或者这个定理那个定理。关键是要走对方向。
谈到这里,杨振宁担心中学生听不懂,立即进行解释。所谓正确的方向,就是指你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之间大有发展的空间。
“我很幸运,因为我的方向是正确的。”他说,在美国做研究生时,物理学界的前沿发现了新的领域——粒子物理,又叫高能物理。当时,那个领域刚刚起步,存在着极大发展空间。
因此,杨振宁经常形象地说,跟一个新的领域一起成长,几乎可以用遍地黄金来形容遇到的成功机遇。
对比 羡慕当下学生学习条件
演讲中,杨振宁时常流露出对当下中学生的羡慕之意,“那时的校舍,与现在你们的条件无法相比!”
他说:“今天来到这里觉得特别亲切,我自己与国内四所中学曾经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据介绍,杨振宁先后在国内三所中学求学。1933年至1937年,他在北平教会学校念了四年中学。后来又在安徽省第六中学读了两个月。此后,还在昆明的昆华中学念了两个月。此外,他还曾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附中教书。
昨日下午,在华中科大演讲时,杨振宁再次流露出自己的羡慕。“看到现在的华中科大,我想起了我在西南联大上大学的年代,那时的礼堂不可能像现在这么气派。即使1971年到复旦大学讲学,当时的办公室也非常破旧。”
杨振宁激励当代青少年:中国这20年的变化,真的是一个奇迹,相信华中科大的学生都会意识到这样的一个大时代,可以做出对国家、社会更大的贡献。
推荐 希望中学生看《狂人日记》
昨天的演讲中,杨振宁推荐大家看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他说,那里面对旧中国的落后、愚昧做了深刻的描述。现在不同了,整个中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座的年轻人是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成长。
演讲快结束前,他送给中学生一句话:“请认识你们所在的时代是一个大时代。你们了解这点后,对自己的前途会有好处。”
获诺贝尔奖需良好学术传统
在学生提问时段,一位高三学生问:我国的学生几乎每年都能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 但现在中国物理学界还没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原因何在?
杨振宁表示,物理学研究中需要一个工业的背景,因为物理学研究物质结构,到今天为止已研究到非常小的范畴。这就需要先进和庞大的仪器支持,否则很难做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尽管目前,我国购买仪器的经济问题基本解决,但有更复杂的技术难题。第二,获得诺贝尔奖,还需良好的学术传统。各种各样的学术问题需要代代相传。第三,中国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少优秀学生涌向管理学、经济学、医学等所谓的热门专业去了。
物理学的黄金时代已过去
这时,有学生问道:未来物理学发展可能突破的领域有哪些?
杨振宁认为:单从物理学来讲,100年前有二三十年是物理学的黄金时代:19世纪发现了电子,X光也就是那个时候发现的,随后物理理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今天与100年前不一样。百年前,新技术的发展带出了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促使物理学获得飞速发展,而现在,在二三十年内,物理学再要得到那样飞速的发展,可能性不大。但这并意味着研究物理学没有前途,今天,物理学前沿能够发展的领域数不胜数,研究空间很大。
清华学生比美国学生出色
是美国的学生优秀,还是中国的学生出色?
“我觉得平均看来,清华的学生比美国的学生好。” 杨振宁谈及理由时说:清华学生接受的训练比美国学生好。中国的中学对学生的训练很扎实,这与美国中学完全不同。美国的教育政策不是训导的态度,而是启发式教育。尽管这么做有其好处,但也有一个很大的坏处,美国学生进大学后,知识体系乱。
相比之下,中国大一学生比较成熟,而美国大一学生还处于没成熟状态,不太清楚自己的前途。
◎心声
“如果我还年轻,就去做考古工作”
昨日下午,在香港查济民、刘璧如大学生奖助金捐赠仪式上,杨振宁坚持站着发言。他说,上周到香港去了一趟,在历史博物馆看到近期出土的文物。
目前,中国正在加速建设,到处都在建高楼,挖掘机正日夜不停地工作。因此也出土了不少文物,现在是中国文物工作者的黄金时代。他曾经对翁帆开玩笑说:“如果我现在还很年轻的话,一定去从事考古工作。”
◎印象
“他是一位和蔼的长者”
昨日,与杨振宁接触过的每个人说,“他是一位和蔼的长者。”作为华师一附中学生科学院的学生院长,徐翼键昨天陪同杨振宁参观校荣誉室。徐翼键说:在整个陪同过程中,觉得杨老和蔼可亲。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多年生活在国外的杨老,写出的一手漂亮字,让他诧异不已。
据介绍,杨振宁参观华师一附中科技馆荣誉室时,对其中一张照片产生了兴趣。据该校万新华老师介绍,这张照片是去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杨振宁与华师一附中两名获得亿利达发明奖学生的合影。
华师一附中高一(23)班新生吕梦琦作为学生代表,昨天向杨振宁献花。杨振宁亲切地问吕梦琦:你是学文科还是理科?吕梦琦回答完毕后,杨振宁勉励道: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花絮
本报记者向杨振宁赠周年特刊
昨日上午,杨振宁到达华师一附中后,在该校学生科学院徐翼键、付迪等4名同学陪同下,首先来到该校 “学生创新成果展览室”,浏览了学生获得的各种荣誉。约10分钟后,他应学生要求,欣然题词:“制天命而用之”,落款上写着“录荀子语,杨振宁于2007年9月7日”。
到达华师一附中艺术中心学术报告大厅后,工作人员安排杨振宁坐在第一排。其间,本报记者向杨振宁赠送了“《长江商报》创刊一周年珍藏特刊”,并介绍说,这是湖北市场上最新锐的日报,杨振宁点头接过报纸。
演讲结束后,数百名中学生如潮水般追随其后。几名老师说:真没想到这些学生像追明星般追逐科学家!
昨日下午,杨振宁在华中科大的活动结束后,记者向杨振宁提问:“您能否预测下我国未来多长时间内会有人获得诺贝尔奖?”
杨振宁认真想了半晌后,伸出两只右手指大声说:10年至20年后,中国肯定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 上一篇:2007年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09-07 ]
- 下一篇:我校多名教师在武昌区教育委员会 武昌区教育局关于2007年教师…[ 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