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研管理 >> 正文内容

《数学微课堂的尝试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张丹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7日 点击数:

一、研究背景:

    新课改实施后,教材内容增多,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感觉数学的学习困难,仅仅在课堂上听一遍,重点、难点内容难以掌握。信息化时代,学生课余时间随时上网是一种习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网络帮助学习。如果老师们把重点章节的重点内容录制成微课堂的形式,既可以帮助多个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又可以把老师从反复给多个学生讲解同一问题中解放出来。网上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微课堂,但是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适合华师一学生的微课堂还不算太多。微课堂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的重复,老师们需要精心挑选和准备录制的内容,一个微课只需要解决某一个方面的问题,不会占用学生太多宝贵的学习时间。

二、指导思想:

1.微课处处可学、时时能学。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特别适宜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可以做到网络资源共享,可以广泛传播。 无论你在公园还是挤公交,你都可以随时随地轻轻松松进行学习,实现了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愿景,扩展了课堂的界限。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

2.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

    微课短小精悍,一个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而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学生在学习空间和时间上都是学生自己做主,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微课的学习内容可以永久保存,反复学习,基础薄弱一点的学生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倒回去观看,这更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3.一对一个性化的有效辅导。

每一个视频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特定的问题或重难点,有较强的针对性,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通过网络发布,学生可以暂停、回放等,可以自主控制。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可以在线上提问,还可以和同伴互相讨论,真正体现了一对一个性化的有效辅导。

三、研究过程:

1、老师们先调研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感觉困难的章节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在平时教学中搜集相关内容;

2、每个老师根据自己调查的情况,以及本班学生学习情况,选择一个或几个内容录制成微课堂,放在校园网上,供全体学生查阅和观看。

3、广泛宣传我们自己的微课堂;

4、一学期后,做一个调查表,了解学生对微课的使用情况,以及对微课的评价。

四、研究成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课题组的老师们录制了以下微课

集合的运算

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方法

函数的图像

函数的奇偶性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指数函数

五、主要创新:

1、微课的时长一般为10—15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更利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2、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提高课堂效率。

3、资源容量较小,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

六、研究思考:

微课录制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1:选题不当

选题太大,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选取显性知识或教学活动的组织。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学生学不到什么实质性内容。

问题2:将微课等同于课堂实录

教师出镜、出声过多,分散学习者注意力,影响了学习效果。

问题3:知识密度高,忽视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注重高密度地呈现知识,忽视通过在微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使学习者只停留在知晓的肤浅层面。

问题4:过分追求可视化、动态化和趣味性

将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内容上转移到呈现形式上,不仅偏离了学习目标,而且容易养成思维惰性、满足于短暂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的不良学习习惯。

问题5:视频拍摄和制作有技术缺陷

视频不够清晰,缺少后期制作,例如没有进行必要的裁剪、添加字幕、特效,音画不同步,视听不一致;噪音大。

好的微课只有一个标准,就是问题解决,即解决学习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给出以下建议。

七、设计微课的建议:

建议1:提升对微课的认识水平

微课创作者应首先全面了解微课的时代背景、现实需求、核心本质、教育价值、应用领域、优势短板和发展趋势;然后再熟悉微课的设计原则、创作方法和制作技术。

建议2:观摩、借鉴优秀微课作品

从微课选题、创意、设计理念、内容呈现、制作技术等方面分析、借鉴全国性微课大赛的获奖优秀作品,学习其优点;

同时通过剖析设计欠佳的微课作品避免走入误区;通过对比分析建构自己对微课的独特理解和设计思路。

建议3:做好整体设计

从某个专题或某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出发,选取其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设计和制作系列紧密联系的微课程。系列中的每个微课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

建议4:遵循梅瑞尔的首要教学原理

首先创设学习情境,承接先前知识,唤醒先前经验;接着解决重难点;最后引出后续知识点。将先前知识和后续知识串联,架设起联结学习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巧妙设计系列问题进行层层引导,触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

 

附:读书笔记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