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校友动态 >> 正文内容
华师一附中1965届高三(1)班2015年金秋聚会纪实
人各西东情相牵,同窗千里共婵娟。
金秋时节,桂子飘香。华师一附中1965届高三一班同学于2015年9月22-23日相聚武昌,再叙友情,感恩母校。
自从50年前从华师一附中毕业,我班同学如劳燕分飞,各奔东西,几十年间各自历经艰辛,阅历无数。进入暮年之后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中学时代同学感情的眷恋日甚一日。五十年岁月如白驹过隙,而岁月的沧桑更激起重聚的愿望。
这次聚会充分展现了1965届高三一班班级的强大凝聚力。
老团支部书记邓爱云、班长卢绍钦、冯兰、刘崇平等同学适时的提出了组织全班同学聚会江城的设想,确定聚会主题为“友谊·感恩”,即叙同窗之谊、感母校之恩,并对活动进行了精心策划,反复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尽量使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大家提出,本次聚会是我班时隔50年后的一次大团圆,应争取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为了寻找失去联系的同学,李仲夫、邓爱云、刘崇平、卢绍钦、张蓓蒂、张其昌、何建勋等同学循着蛛丝马跡多方打听,收集线索、登门拜访,经过曲折的努力,终于找到李桂钧、周寄房、王桂生、刘婉等同学,远隔千里之外的袁作生、李桂钧、李佩兰、杨祚强、周寄房等同学一接到聚会的邀请,立即表示一定到会。李桂钧同学还对会议主题“白驹觅踪”提出一个非常好的副标题“岁月珍藏五十年”,表达了同学们心灵深处那份珍藏已久、愈久弥真的情感。
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武汉的同学们纷纷慷慨解囊出资,筹集活动经费。因故不能到会、远在美国的杨颂惠同学更是主动捐资2000元人民币,与在汉同学共襄盛会。由于组委会的周到、细致的安排,聚会活动简朴而不失温馨,热闹而不乏生动。
为了这次聚会,定居北京、先生早逝而孤身一人、身患重病的女儿须臾不能离开的李桂钧同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了这次聚会,旅居深圳的方应娜同学毅然中断了每日必打的点滴治疗回到武汉。本次聚会应到45人,除八位同学因为有困难不能来,实到37人,与会率高达到82﹪,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对班上七位不幸英年早逝的同学,大家也没有忘记,同学们真情地为他们默哀,寄托了对他们的哀思。相信他们在天堂一定能感受得到全班同学的真挚感情,他们永远都是我们班的一员!
从深圳回来的杨祚强同学接受会议主持人任务后,连夜赶写主持人台词,并与女主持人冯兰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在卢绍钦、张其昌、李仲夫等同学制作的背景音乐和画面的烘托下,将我们带入昔日青春的时光,会场上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和欢快的笑声。
当会场的屏幕上出现一个个青春年华、略带青涩的少男少女的面孔,大家再看看舞台上那已生华发、布满皱纹却依然充满活力的同学,不禁哈哈大笑,那笑声中有多少幸福的回忆,又有多少人生的感慨!
同学们的演讲、歌唱充满激情;卢绍钦、王丹伟的小提琴、大提琴演奏,情深动人。无一不表达出大家对同学、班级、母校那份深厚的感情和深深的眷恋。五十年了,同学们的变化该有多大:记忆中那位身材娇小、平日不苟言笑的方应娜,还有那印象中怯于言谈却是竞技场上短跑高手、多次为班级和学校争得荣誉的袁作生现如今都成了舞林高手,你瞧他们的舞姿多么优美、奔放!
大家抓紧着聚会的时光,相互交流着自己退休后的工作和生活。
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特地回来参加聚会的徐尚哲打开随身携带的电脑,里面存满了她从事室内装潢设计的效果图,那些可以媲美专业设计人员的作品,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关注和衷心钦佩。
因著作繁忙难以抽身的易中天同学特地通过快递给同学们和授课恩师们寄来他的近作《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一书,并手书《七律》一首表达了自己对往事的回忆:“江城一别各西东,五十峥嵘岁月同。靓丽青春遭浩劫,艰难时世遇长风。人生不免擦肩过,天命何须刻意逢。桂子香飘君记否,山花寂寞鸟朦胧。”人世的沧桑,莫过于此。
因病而住进汉口161医院的罗明山同学,得到同学们聚会的消息,不顾医生的劝阻,坚持要参加聚会活动。李仲夫、方俊同学为了确保他的安全,借来了氧气袋,开车专程将罗明山夫妇接到会场。大家相见后,方俊又送他返回医院,杨祚强放心不下,一直随车护送罗明山或到医院。
庄素珍同学带来了湖北孝感的特产“孝感麻糖”,那香甜可口的滋味使我们原本就甜蜜的回忆更加醇浓。
聚会让大家沉浸在久别重逢的兴奋之中,同学们济济一堂,相互交流着各自的经历。有的窃窃私语,似在促膝谈心而情意绵绵;有的高谈阔论,好像演说高论而慷慨激昂,那情景似乎是想把离别几十年没有说的话一股脑倾诉出来。真是离别时长聚时短,直把夜深作天明。
23号,在刘崇平同学热情联系和精心安排下,同学们参观了新建的琴台音乐厅和武汉市市民活动中心。在琴台音乐厅中,大家情不自禁的回忆起高中时参加文艺汇演时获奖的盛况,激情难耐。在专业舞台上以合唱队形在杨天荣同学指挥下引吭高歌《我们走在大路上》,那气势磅礴、激昂高亢的旋律在宽敞明亮的音乐厅中久久回旋,感动得陪同我们参观的年轻工作人员们也忍不住为之喝彩,赞叹不已。这可是1965届高三一班五十年后又一次即兴之作,不须化妆,不须排练,也无须刻意组织。每人都自动成排,用一个声音唱出了那首曾经的时代之音!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竟能让这群年近七旬的老人们如此富有激情的展示出那仍然饱含青春的活力?这就是华师一精神!这就是我们的班级精神!是深深地珍藏于我们每个高三一班同学心中的那份对班级的无可替代的情感!此刻,它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让我们每个同学都感受到它奔放的热情和无尽的力量!高三一班精神永远存在于我们每个同学的心中!
在武汉市民之家,同学们仔细地观看了图片,认真听取了金牌讲解员的讲解,对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感慨万分,相互分享着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又来到王丹伟同学开办的歌厅,再次一展歌喉。在《友谊地久天长》的绵绵歌声中,同学们依依不舍地互道珍重,相约下次再见。
大家深情地说,聚会时间虽然短暂,但在我们心中永远珍藏着对母校华师一附中、对班级、对同学深深的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愈加深厚和珍贵!这次聚会给大家留下了十分美好的记忆,我们将把它永远珍藏于心!
为了珍藏五十年后的这次难得的聚会活动盛况,卢绍钦、张其昌、邹琪建、李仲夫等同学专门制作了精美的音像资料,赠送给每位同学留作记念。
- 上一篇:可以寄托的港湾——我们华师一1963届校友微信群[ 11-30 ]
- 下一篇:我校校友徐子豪自编自导影视作品在台湾广受好评[ 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