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研管理 >> 正文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成性教学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前言
2014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席卷全球教育领土,从地球的另一边——美国刮起的“翻转课堂”龙卷风,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入侵中华大地。2007年春天,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录制并上传网络教学视频,让缺席的学生在家就能不缺课。同期,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用视频讲解不同科目的内容,并将用于风险投资评估的金融数据分析法引入学习分析,用大数据分析支持学生的学习,他们共同开启了翻转课堂时代。国内诸多学校纷纷效仿,多数学校参与变革试点,不是因行政手段推动,而是从学校自身发展角度出发,自发加入变革队伍的。教师培训、翻转课堂、终身学习成为了新常态。
这场看似静悄悄的革命,正在无声地撼动着整个教育领域,从国外到国内,从城市到农村,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透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正值课程目标修订之际,教学改革走向更加扑朔迷离。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电子白板、移动终端学习、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地牵引着信息技术教师们的视线,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热浪。事实上,使用何种技术、何种模式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以生为本,重视教学的创造性,用生成性的思维创设生态课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将生成性思维贯彻课堂、落到实处,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灵动地开展教学。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发现生成性教学契机,探索有效生成策略
本课题拟根据我校各位信息技术教师的原创教学案例,进行课前、课中及课后分析,尝试摸索在基于项目的学习(PBL)、翻转课堂等不同教学模式之下的生成性教学契机,实时对教学设计进行弹性调整,探讨有效生成策略。
2.培养教师生成性思维,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我们一线教师已具备了一些新课程理念,但要把生成性教学思维方式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生成性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智慧极具挑战,借助教师团队的智慧力量,无疑能超越个体智慧,有利于教师养成生成性思维习惯,让每位教师终身受益匪浅。
3.研究学生的生成特性,力图创设生态课堂
教学具有生成性,首先是因为学生具有生成性。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会自发地产生新奇的想法,及时察觉并关注学生的生成性,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以学生为本,即尊重学生,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给他们提供一个民主平等,自然和谐的生态课堂。
二、国内外生成性教学研究与实践状况
(一)国外的研究:
生成课程的涵义以及特性“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Wittrock,1986)。他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就是学习者将已有认知结构(己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信息(新知识)相结合,主动地选择注意信息并主动地构建信息意义的过程。关于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假设是[1]:“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并非被动地接纳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自己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维特罗克还指出:“让学生生成自己的理解很重要”、“他可能不理
关于生成性课程的研究,最著名的当推意大利的瑞吉欧·埃米里亚(Reggio Emilia)地区发展出的有关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2]。瑞吉欧教育的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项目活动;二是协商式教学;三是开放性学习环境的创设。瑞吉欧教育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儿童的多样化发展,二是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广泛互动,三是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四是重视环境的作用。
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伊丽莎白·琼斯(Jones,E)和约翰·尼莫(Nlinlllo,J.)两位教授对生成课程作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他们认为生成课程(emergent curriculum,也译为“突现课程”)不是“罐头式”的课程,其中的方案和细节都预设好了,教师打开罐头盖就可以使用;不是“木乃伊式”的课程,即失去了生命力且对儿童也没有什么意义的课程;不是偶然的、随意的、老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程[3]。所以,生成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
(二)国内的研究:
国内最早明确提出教学动态生成观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生成性教学展开了探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生成性教学内涵的认识和介绍,如郑金洲认为生成教学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动态过程[5];②对生成性教学的特征展开研究,如李祎、涂荣豹在“生成教学”理念指导下,提出课堂教学应具有参与性、非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特征[6];③从“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出发研究生成性教学,如罗
3.述评:
由此可见,国内外关于生成性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可谓硕果累累,但来自中小学一线的教学案例研究却显得尤其单薄。笔者本课题开题之初(2014年5月)在中国知网上以“高中信息技术 生成性教学案例”为关键词搜索到55条模糊匹配记录,经人工筛选真正符合的文章不足10篇(如图1所示)。对生成教学内容、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等不全面、单一[9],尤其是研究手段较为单一,缺乏课堂观察、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的运用。
图1 2014年5月“高中信息技术 生成性教学案例”知网搜索结果
综上所述,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正迈向“有效生成”的发展之路,这既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作为一线教师,尤其是拥有先进教学理念、掌握先进教学手段的一线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成为教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探究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教学设计,探索有效生成策略的相关问题,丰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案例研究,进而促进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转变,促使教师成长为具有教学机智和生成性思维方式的优秀教师,追求教学的更高价值品位。
(二)研究内容
以华师一附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观察课堂教学上的生成性问题,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成果,探究生成性教学案例与实践策略,达成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和转型,调整和改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实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积极意义。
1.生成性教学设计及其相关策略研究,包括翻转课堂、PBL模式等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弹性化的教学设计;
2.探索生成性思维的培养,形成教育经验总结,如教师该如何抓住生成性契机,如何释放学生的生成性思维;
3.探索信息技术辅助下如何进行有意义的生成性教学,把握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点。
(三)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主要是我校2014级高一平行班学生,学生整体素质高,按入校成绩分班,各班平均水平差异不大,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拟根据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在华师一附中信息技术课堂开展教学实践研究。首先,由教师探索基于项目的学习(PBL)、翻转课堂等不同教学模式之下的生成性教学设计;其次,集合教研组的智慧挖掘每个案例的生成性,课前探讨全盘考虑“预设内的生成”,课中观察记录机动处理“预设外的生成”,课后反思遗憾的未“生成”;然后根据典型的生成性教学案例,分析其教学生成的有效性;最后,根据有效生成的反馈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总结生成性教学理论和经验积累。研究思路流程如图2所示。
更多内容请点击:《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成性教学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 上一篇:《中学智慧校园“泛在学习”系统使用现状调查及策略提升研究》…[ 12-15 ]
- 下一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