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传承传统 >> 正文内容
忆滑翔学校学员的学习生活
华师一附中曾有个“挂边斗”的学校,这就是湖北省青少年业余滑翔学校。1960年开办,1980年停办,“文革”期间有15个班,“文革”后10个班,一共办了25个班,约800人。
滑翔学员绝大多数来自湖北农村,祖祖辈辈在农村务农,家境贫寒,所以,学员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生活简朴。学员接到人武部门的通知,有的家卖猪卖鸡为学员准备行装,生活困难的靠亲朋乡邻资助。报到时,他们的行李极为简单,有一年秋,一位来自考古地区的学员,着短衫短裤,手提小布包,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学习文化课期间,学员们就是星期天也很少上街,从不乱花钱,因为他们知道,生活必需品如牙膏、肥皂是家人卖鸡蛋换钱购置的。为了节省,他们穿衬了布垫的袜子,有的甚至常年穿自家产的布袜。有一次,我班有位来自城市的学员,把一双穿脏的尼龙袜扔了,同寝室的伙伴捡起来,洗干净,交给他时说:“这双袜还可以穿,扔了太可惜了!”为了节省,组织去汉口参观,师生走去走回,没人叫声苦。
滑翔学员学习文化课极为认真。学员们十分珍惜良好的生活条件,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上课用心听讲,勤做笔记,有问题,问老师,问同学,互帮互学,蔚然成风。许多学员,星期天也在教室学习,精神感人。我班有个学员,家在武汉郊区,母亲病重,闻讯赶回家看望后,立即赶回学校安心学习,给全班同学树立了勤奋学习的榜样。
滑翔学员飞行训练也很刻苦。根据上级规定,每期滑翔班学员应进行一个多月的滑翔训练。训练基地先后有孝感机场、沙市机场、汉口王家墩机场、武昌南湖机场和荆门机场。滑翔学员在飞行教练员的带领下,经过滑翔飞行训练,达到合格以上水平。不载发动机的滑翔教练机,离开陆地,牵引上蓝天,按一定的轨迹,进行滑翔,数分钟后,降低高度,返回基地。空中作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保证安全和训练正常进行,顺利完成任务,学员必须刻苦学习飞行技术。教员带飞,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领,学员牢记在心,自己利用空隙时间,搞模拟飞行,走航线,一遍又一遍,手拿模型飞机,口念要领,手脚并用,配合协调,完成升降起落。这些动作虽然简单乏味,却一点马虎不得,要几十遍,上百遍地进行准备。若在夏日炎炎的酷暑,一个起落未做完,大粒大粒的汗珠不停往下落,学员们仍苦学不辍。他们就是这样勤学苦练,终于完成学习、训练任务,胜利地飞上了蓝天。
- 上一篇:忆滑翔班[ 11-30 ]
- 下一篇:江建曾简介(1966届校友)[ 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