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来信刊登 >> 正文内容
短暂的相聚,美好的回忆——1986届初中毕业29年聚会感怀
32年前的懵懂少年,29年长长的思念。
32年前,我们在母校相逢,同窗共读,同甘共苦,在彼此的人生履历上,拥有了一个相同的印记——华一人。昔年种柳,依依汉南。时空的距离,唯有思想可以穿越。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此心深处,那一份对于母校师长的感念,对于同学少年的牵挂,对于青春年华的追忆,始终不曾忘怀。走过了很远的路,看过了不同的风景,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们,永远不变的是我们彼此遥望与期许的双眼。
秋天,对于江城来说,是最好的季节。天高云淡,空气里弥漫着桂花的香味,盛夏的暑气已消,寒冷的冬天尚未来临。2015年9月23日,我们华师一1986届初中的小伙伴们,带着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从四面八方奔向武汉,回访母校。
短短的两三天时间里,我们先是冒着大雨来到千家街探访老校区。那里已经物非人非,成了一所职业学校,只有高中楼和教工宿舍楼还残存着老华一的痕迹。原来篮球场的位置新建起了操场主席台,站在上面望着陌生的操场,大家努力搜寻着曾经的记忆。晚上的聚餐和联欢会,多年未见的老师和同学们济济一堂,欢声笑语。虽然时光改变了容颜,共同的青春记忆又将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最让人高兴的是见到了当年的老师们。当年的万揆一校长、年级组长肖秀珍老师、数学赖蔼霖老师、体育王崇明老师,美术邱方达老师,他们虽然都年事已高,但思维清晰精神矍铄,令人欣慰。而那些当年的年轻老师,包括刚从华师毕业就来执教我们的物理鲁志祥老师、数学殷希群老师,如今近30年过去了,都已是华一的金牌教师、特级教师,为母校培养了一批批的栋梁之才。
第二天大早,同学们就赶到新华一,赵丽副校长和马岚老师早早就在校门口迎候。还没有进校门,同学们就被新校区的恢弘气势所震撼。宽阔的校园中央高耸的“华”字徽标,大门旁边陈列的巨大飞机模型, 广场里的雕塑,都像在诉说这所名校辉煌的历史、雄厚的实力和博大的胸怀。赵丽副校长带领大家参观了校史陈列室,母校培养的众多顶级人才活跃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学界、政界和商界,许多在读的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披荆斩棘、摘金夺银,华一毕业的学生,是许多国内乃至国际著名高校的宠儿。参观结束,在阶梯教室,举行主题班会。赵副校长介绍了母校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并代表学校接受了同学们赠送的“至尊无上”琉璃。名师讲堂正式开始,我们有幸再次聆听如今已是奥赛金牌教练的鲁志祥老师讲授力的合成与分解。鲁老师风趣地回忆,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也是他作为老师的第一节课,他做了精心准备,但是到正式上课,只用了20 分钟就讲完了45 分钟的授课内容,搞得抓耳挠腮,不知所措。当然,现在已是收放自如,谈笑间,难题灰飞烟灭了。殷希群老师则通过对数字“3”的解析,讲述了数学中的许多奥秘和人生哲理。孙丽娟老师现在已经不再担任中学教师,而是在中南财大教授法律史,她和同学们分享了许多人生经历、人生经验,分享了“凡事看得惯,凡事多想想”的人生智慧。
旧日校园虽已难觅踪迹,熟悉的笑脸却唤起那份久远的回忆。饮水思源师恩难忘,美好的岁月,成长的陪伴,我知道,这份记忆从未远离,也永远不会远离……
聚会之后的一天,群里一个同学突然问:不知那天晚会上和美术邱方达老师聊了好久的那位女同学是谁,邱老师有事找。我想起那天自己曾走过去和邱老师聊过好半天的,想必是我了。于是我发了短信给邱老师,老师过了几天来电话了。原来邱老师一直遗憾没问我叫什么,也记不得我是谁了,于是托那位同学一定要找到我,请我有空去他家玩。言谈之中,邱老师一再抱歉忘记了我的名字,我说我以后回武汉就去看望他老人家,他很高兴。
我只是邱老师一生教学生涯中及其普通的一个学生,而他却因为记不起我的名字而心怀愧疚,特意托人找到我。初中时邱老师任我们的美术老师,多才多艺,音乐美术舞蹈无一不通,他教我们如何欣赏世界名画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虽然我们日后不一定会成为音乐家美术家,但那颗向往、欣赏艺术的种子,却早早种在了少年的心里。
我们何其有幸,遇到这样的老师!而邱方达老师,只是我中学时代那些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中的一员。让我难忘的还有教了我六年体育的王崇明老师。我从小体弱多病,体育成绩也乏善可陈,但常常被王老师“逼”着锻炼身体。初中时,王老师把我拉到田径队跟着一起训练,还教我和另外几个同学打篮球。因为我的上肢力量差,有段时间被逼着每天趴在操场台阶上练俯卧撑。虽然我最终还是个体育平平的孩子,可谓辜负了老师的期望。但中学时代养成的运动习惯和形成的运动理念,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今后的人生,让我一生能够热爱运动。还有初中教我数学,高中任班主任的殷希群老师。他曾经对我们说过,他热爱数学,而一生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好老师。这几十年,他一直努力实践着他的理想,从一个刚刚迈出华师校门的青年成为现在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师。殷老师不仅注重我们的学习成绩,更注重我们的心理健康。当我们感到迷茫的时候,他会和我们谈心,谈人生,谈理想。高二的时候,他让我这个各方面并不出色的孩子当班干部。老师的肯定和期望,这段经历,让我变得自信,也让我体会到该如何去管理、如何待人处事……
当年,我曾用稚嫩的笔记下了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欢乐也罢忧愁也罢,在年少的孩子心里亦是酸甜苦辣。如今,重新翻看当年的日记,不禁感慨时光和成长,当初的“少年不知愁滋味”,如今已是“欲说还休”。因为我家住得远,中学6年,有5年都在住校。住校的条件艰苦,但现在却是满满温馨的回忆。还记得冬天的清晨,体育王老师带领我们住校生出校门跑步的情景。傍晚,我们从食堂买饭出来,经过操场,就端着饭碗看比赛。夕阳的余晖洒满校园,那一幕,始终魂牵梦萦。
八十年代,整个国家刚刚走出文革的阴影,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中华大地上吹拂,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欣欣向荣。而我们生逢在了这个幸运的时代。现在一直在谈素质教育,我们那时候的教育可谓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学校的艺术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有校园歌手大奖赛、小歌星比赛。每天下午都有读报、天天唱,每学期有社会实践、劳动课。学校有图书馆、电教室,甚至还开设了电脑课。那时我们的体育课,除了常规需要达标的项目之外,还学过鞍马、背越式跳高、篮球……课外活动组织了各种球类比赛,篮球、足球、排球比赛,教工的,年级的,甚至女子足球赛。一闭眼,脑海里就能浮现出当年蓬勃向上的校园,秋风乍起,吹落操场旁的梧桐树叶,广播站里传出悠扬的歌声……
中学时代,人生多么重要的阶段!在这样的校园,和这样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我们何其有幸!回想这一切,我对母校,对华师一的老师们,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华师一的六年中学生活,对于我来说,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是一段珍贵的人生体验,奠定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今后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聚短暂,回味深长。冒雨探访老校区、老师同学济济一堂、主题班会重新聆听老师们的教诲、新校区食堂饭菜里“家”的味道……这一切,都将成为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作者简介:
王晓红(1989届校友)
女,1983年考入华师一附中初中部,1989届高中一班校友。毕业后考入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现在深圳大学医学院从事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工作。
- 上一篇:向尊师汪厚铎老先生致敬![ 10-16 ]
- 下一篇:上 课[ 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