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综合信息 >> 正文内容

华一学子的情怀——热心支教 爱洒乡村

作者:高三Ⅲ部,王一飞 编辑: 来源:高三Ⅲ部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3日 点击数:

【老师说】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曾作为作文题出现在学生的试卷上,但今天我很欣喜地看到,这种担当与责任被我们华一学子在生活中践行。有人曾经说过,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并正在形成的两大精神:一是以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仁爱精神,二是以社会参与和承担为核心的责任意识。高三(23)班的王一飞、雷天牧同学这两位“90后”青年以热心支教、爱洒乡村的行动见证自己的成长,我相信这也透射出了所有华一学子的大爱情怀。

 

 

【媒体评】

《武汉晚报》报道

 

 

【学生感】

放飞留守儿童的梦想

华师一附中高三(23)班    王一飞

 

        我曾叹生不逢时,不能在乱世之中驰骋沙场、开疆拓土,殊不知,太平盛世的表象之下,也总隐藏着不公的命运、炎凉的世态。

        我在城市长大,故乡在农村,对“贫困”一词的最初印象就如家乡那般:常年耕作或是打工,吃穿条件相对艰苦,但生存无忧,生活看上去还颇为宁静安详。

       直到这次支教。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支教,初中毕业的暑假我曾到家乡支教了两个星期的英语。我本以为此次支教会驾轻就熟,但情况和我所设想的截然不同。

这并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乡村小学,它是恩施山区的一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由于它很难像学校那样聘请专业的教师,因此无法给孩子们提供正规的教育。而我们一行三人无疑会做出一些改变。来这里的第二天,我们便开展了一个推广普通话的活动。我们用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孩子们大声地作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愿望;同时我们也给孩子们介绍了外面的世界。在辅导作业时,我负责的是一二年级组,而和这些留守的小孩子交流是很需要亲和力的,为了让他们弄清题目,我必须耐心地用他们学过的知识来做出解答。幸好我平素也还算是擅长与人交流,因此问我问题的人数倒是我们三个年级组之中最多的。

为了对留守儿童家庭有更直观和详细的了解,我们和托管中心负责人一起去了几户家庭了解情况。

第一户家庭:父亲是矿工,母亲去世,爷爷85岁,还要种玉米、照顾孩子及残疾的奶奶。

第二户家庭:父亲打工时突发心脏病,从塔吊上摔下,为治疗欠下大量债务且尚未康复,全家4个孩子6口人的经济来源丧失。

第三户家庭:父母均为智障人士,母亲意外去世,父亲做短工,却因心脏病无法剧烈劳动。外公、父亲、孩子三口之家生活在山顶上,离最近的村庄需步行一个小时左右。

第四户家庭:孩子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给他家盖房子的水泥工却起了贪念,为了存放在他家中的仅仅9000元现金杀害了他的父母,还将年仅8岁的孩子砸成了脑损伤,现在孩子完全靠这个中心救助。

       目睹这些孩子在经历了这样的悲痛之后还能坚强地在托管中心成长、学习,我感受到了一份责任,一种动力,一个梦想。我明白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终目标是尽可能的减少留守儿童,不能让留守儿童的下一代又成为留守儿童以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让被托管的孩子们能够得到足够的改变,能够通过自己的奋斗去获得更高的平台,更好的生活,进而能够掌控自己今后的人生和命运。

       我和同学们一起提出了成立一个平台的想法,以让和我们一样的高中生、大学生们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更多的支教活动。我们以华师一附中为出发点,通过中学生志愿者联盟来推广这个活动的内容和意义,正好湖北省妇联一直在计划这样的项目,于是我们成为“彩虹计划”的第一批实施者。之后的志愿者们可以直接申请这个计划,这样,即使每次的时间不长,但次数多了,必然会对孩子的教育带来很多帮助,也能极大地开阔孩子们的眼界。

而在经济方面,我们中学生所能做的只有呼吁,呼吁政府和慈善机构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状况,呼吁成立留守儿童的基金,呼吁大家多关心他们。实际上,最后解决留守问题的途径是在那些贫困地区建立当地的产业,让父母们能够在家乡找到一份工作。待到我学成归来,便可以尽量在这个方面做出一些改变。

愿你我共同努力,放飞留守儿童的梦想。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