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高三Ⅰ部 >> 正文内容
湖边夕阳里,我们上语文
9月15日下午3:15分,高一2班将语文课堂搬到了博雅湖边。夕阳下、绿水边,我们一起上语文。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学生们用轻柔动情的朗诵引入了这节课的课题——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为什么要把孩子们带到博雅湖边上课?教室里不是学得更安静更专心吗? ”“因为美丽的博雅湖也是一种生动的教学资源。”刘晓霞老师说。
高一开学,语文的第一单元是诗歌。诗歌的核心是把握意象,难点是读懂情感。初接触意象的概念,学生们总是如同雾里看花,想象力匮乏的孩子更是难以把横平竖直的文字在大脑里还原成有声有色的画面。“徐志摩为什么要用河畔的‘金柳’而不是‘杨柳’?”“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清泉,怎么会变成天上的虹?”“为什么徐志摩不能在美丽的康桥边放歌?他是真的不能,还是不愿?”
面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刘老师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身边的一草一木:你看看那夕阳下博雅湖的柳树,金光灿烂;阳光下的一池绿水,若能折射出太阳的光线,那必是如彩虹般五色斑斓……博雅湖边的阳光、绿树,与徐志摩的诗情交融,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在教学设计上,刘老师将小组合作制和PK制结合起来,以有趣味、有竞争、有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首现代新诗中的名作。课前,孩子们以小组的形式自选一小节作为自学自讲的内容,再自选一小节作为挑战的对象;上课时,各小组的发言人站上讲台,按照“有情朗诵——自学自讲——迎接挑战”三个环节带着大家学习,由 5位同学组成的评委团有权根据台上小组的表现情况给出P(通过)或K(失败)的评定。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自觉运用“炼字法”品味语言,借助意象的解读来把握情感,小组合作的能力锻炼出来了,知识点的迁移也到位了,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
- 上一篇:找准方向,树立目标——高一(5)班举行开学立志班会[ 09-15 ]
- 下一篇:大爱无言 大智有道——肖普森老师主讲第一期周末大讲堂[ 0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