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高二Ⅱ部 >> 正文内容

高二(18)班“关键能力”培养纪实(5)——“讲一练十得百”五问式解题法(下)

作者: 编辑: 来源:高二Ⅱ部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5日 点击数:

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存在这么一个问题,“讲了不一定懂,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不一定做对,做对不一定得分”。那么,如何解决呢?

 

“讲了不一定懂,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不一定做对,做对不一定得分”是指:即课堂上教师教授了某道习题的解法,学生不一定弄懂了;或者学生课堂上弄懂了这道习题的解法,但课后不一定能独立地重现解出此道题或者同一类型题;或者学生能重现这道习题或这类题型的解法,但在实际演练中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比如“细节性”、“规范性”而不一定做对;或者学生能完整地做对一道题,但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很好的解答从而得到全分。

 

传统解决这“四个不一定”的方法,往往采取的是“题海战术”。即教师大量的讲授、学生大量的练习;教师、学生无限度的抢时间、拼时间。当然,这个方法在某些程度上确实能解决这“四个不一定”,学生也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应试高分。但这种方法会对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甚至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这些都和我们“健康课堂”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也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关键能力”,更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

 

针对这个问题,高二(18)班教师团队提出“讲一练十得百”五问式解题法。

 

“讲一练十得百”是指教师、学生课堂上基于“五问式”的基础,共同研究透一道典型“母题”,学生课后再练习十道左右“衍生题”,从而自然能做对、做好一百道以上同类型习题。

 

在讲述具体方法之前,先解释几点。

首先,我们不支持学生题海战术,但建议教师要投身题海(特别是教师的教学初期)。因为一个教师如果不投身题海,不进行深入研究,那么他根本就不知道在纷繁复杂的题目中,知识的重难点在哪里,更别谈哪些题是“母题”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至少需要一桶水”的含义。 

 

第二,我们不支持学生投入题海,但并不是说学生不需要一定的练习量。

古今中外,无论哪个领域,想要掌握一项知识技能,没有一定量的练习是impossible!而在我们看来,练习量的大小和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关系,实际上与心理学的“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曲线非常类似。练习太少,难以掌握知识;练习太多,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往往会对知识的掌握起负作用。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可支配时间量,于是提出“讲一练十”,对应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当然,练习不等同于习题,练习的形式有很多种,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展开,有兴趣的筒子可关注高二(II)部后期文章。)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好,现在我们来看“五问式”解题法。

这是说,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对一道母题,要思考和研究五个方面的问题,即:1、这种题型的特点是什么?2、这种题型的一般思路和关键点是什么?3、这种题型的易错点有哪些?4、这种题型有哪些引申方向?5、这种题型为什么会出现?

 

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把知识领域的学习目标分成6个不同的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是一个递进、进化的过程。但遗憾的是,这个理论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分别达到这6个不同的层次。所以高二(18)班教师团队设计出“五问式”解题法来完成这件事情。

 

第一问,关于题型特点。是让学生站在“题型”的高度理解母题的特点,对母题的理解从一道题上升到一类题。从而在后续学习中,遇到衍生题时,能回忆起学过、做过的母题。也就是达到“识记”的层次。

 

第二问,关于思路。要解决“讲了不一定懂”和“懂了不一定会做”这两个问题。“讲了不一定懂”实际上就是在从“识记”到“理解”的层面出现了问题,而“懂了不一定会做”是在从“理解”到“应用”的层面出现了问题。因此,当学生在习题学习时,如果掌握了某一题型的一般思路(逻辑思维过程)及关键点(逻辑思维重难点),那么他遇到衍生题时,自然就能有大致的解题思路。

 

第三问,关于思路。要解决“会做不一定做对”的问题。学生在解答衍生题的时候,虽然具备了此种题型的解题思路,但由于对细节或规范性的把握不到位,就会导致会做不一定做对。所以,学习一个题型,还应该学习它的易错点,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完整的做对一道题。

 

第四问,关于引申方向。要引导学生将若干题组糅合到一个题型内,通过对母题的分析达到“讲一练十得百”的效果。

 

第五问,关于出题背景。则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体会题型的存在存在意义,带有一定哲理性。这种体会往往是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人才培养等角度出发,能帮助教师更深刻地认识一道题目,也能帮学生更清晰地掌握解法。

 

比如说现在高考中常常出现的一种新题型——“科学探究题”(华师一附中曾在2012年举办的湖北省公开课中分析过此类题型,有兴趣的筒子可以参阅相关教学资料),它的出现就有着深刻的原因。这种题型往往是从科学探究的六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假设、3.设计实验、4.方案实施、5.分析论证、6.交流合作”等六个方面设计问题,考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创造创新能力。当然还有很多题型,一旦深入思考,也会发现它们的出现是合理的、必然的。

 

经过我们教学实验,通过“讲一练十得百”五问式解题法解题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大大提高,教师也因为教学变得有创造性而对教学更有兴趣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的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幸福之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

 

教师有几大境界,合格教师→优秀教师→杰出教师→大师,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感谢前辈和同事们的悉心指导,高二(18)班的教师团队将上下而求索。

祝大家圣诞快乐!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