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学习交流 >> 正文内容
工中时期的华师一
华师一附中的前身是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筹建于1950年5月。当时的新中国刚刚结束大规模的国内战争,整个社会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急需一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政治过硬的经济建设与管理人才。
早在1949年12月,新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草拟了《工农速成中学实施方案》。据此方案,中央和各大区创办工农速成中学,招收一批经过了三年以上革命战争和各项工作锻炼的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先进人物,帮助他们用3年时间,完成初中高中文化课程学习,然后参加高校招生考试,通过者进入大学深造。在当时的中国,既具有高小文化程度(小学六年级毕业),又有三年以上革命经历的战士、干部或三年以上产业劳动经历的优秀工人并不多。因而工农速成中学旨在用速成的方式培养新中国急需的各种高级建设人才,其重要性非现在的高中甚至大学可比。
1950年4月,政务院教育部创建了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这是全国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他是今天人大附中的前身。5月,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决定筹建中南地区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9月13日,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举行开学典礼,这一天也成为我们华师一附中的建校日。
1950年,全国创建了21所工农速成中学。之后,共有87所;其中,湖北有三所,另两所分别是湖北省工农速成中学、武汉市工农速成中学,他们先后并入了中南工农速成中学。
50年代初的中国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管理模式,中央人民政府把全国划分为六个大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六省及武汉、广州两直辖市隶属中南区,武汉是中南军政委员会所在地。林彪是委员会主席,李先念是委员,1952年被任命为副主席,中南工农速成中学的成立与发展都得到了李先念的关心指导,这也是1987年,身为国家主席的他欣然为我们华中师大一附中题写校名的原因。
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潘梓年是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27年入党,曾担任“左联”负责人,1938年根据中央指示在汉创办《新华日报》,解放后,任中科院党组成员兼哲学社会科学部党组书记等职。其弟潘汉年是左联的创建者,30、40年代中共统战工作、情报工作的负责人之一;解放后,任上海市副市长。
为加强领导,在潘梓年同志的建议下,成立了中南工农速成中学筹办领导小组,组长是王自申,副组长是赵君陶。
王自申同志师从于徐特立先生,也曾求教毛泽东,是著名的革命教育家,曾在《新华日报》社协助潘梓年工作。解放后任中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南工农速成中学校长、华中师范学院院长。赵君陶是李鹏总理的母亲,革命教育家。她在20、30年代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任中共中央妇女部负责人。她的革命伴侣李硕勋同志,参加了南昌起义,曾担任中央军委委员、两广军委书记。她的五哥赵世炎,是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
中南工农速成中学筹办领导小组在武昌昙华林华中大学办公,后来迁至大东门中原大学,借用两栋破旧的木板房和一个席棚做校舍,一栋木板房用作学生宿舍,另一做了教师宿舍、办公室,席棚用作教室兼饭堂。中原大学是邓小平、陈毅创建的,设有教育学院、政法学院、经济学院、文艺学院。1949年12月,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并入华中大学,后发展成华中师大;是故,华师又称华大。1951年初,中南速成中学迁到原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形成大东门时期的华师一校区。解放前这里是省立武昌高级中学,后迁走并入省立第一中学,即现在的武汉市十四中。老华师一和省立武昌高级中学地址相同,但不存在文化继承关系。
1950年的中南工农实验速成中学,一共招收了四个班,每班40人,共160人,他们大部分是党员,其中不乏红军和抗争时期的干部。老师则是来自中南六省两市的精兵强将,比如主持工作的副校长牟政是1940年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行政主任郎君诗、教导主任袁福都解放前名牌大学的地下学生党员,后来成为了学校第三任校长、第四任校长。
1952年,根据政务院指示,工中与高校联办。中南工农实验速成中学遂成为华中师范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1955年,全国工中不再招收新生,大多工中转而招收普通初中毕业生,学校增挂了华中师范学院第一附属中学校牌;1958年,全国工中完成历史使命,不过我校一直到1961年还有少量工中学生,因为正值经济困难时期,他们集体搬迁到尚为郊区的华师二附中学习。1962年,学校成为全省首批重点中学,工农速成中学成为了华师一人永恒的记忆。
1940年,赵君陶与少年时代的李鹏合影
工中时期师生合影
- 上一篇:2013届“清北”学长学习经验谈之语文篇[ 01-08 ]
- 下一篇:高一英语合唱比赛唱出国际范[ 0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