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来信刊登 >> 正文内容
分 别 五 十 年 1964—2014
华师一的我们这个高三(四)班与别班不同,从学的外语课来看,年级8个班,其他7个班的外语学的是俄语,就是我们一个英语班。这也是有原因的,我们班同学几乎一半是归国华侨,其余都是来自当时教育资源很薄弱的“坏货”学校。(因为当时那个年代,重点中学的外语都是俄语)
先讲侨生,他们年纪小小,来自世界各地,远离父母兄弟姐妹,有些甚至舍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没,吃尽千辛万苦,饱含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回到祖国。当时正值我们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最基本的生活十分困难。最主要的是量食定食,饭吃不饱,更谈不上零食,副食。我记得一些侨生还要他们家里往国内寄糖精,不用说华侨五颜六色的服装成了校园亮丽的风景线。黄昏后,夕阳下,晚自习前欢乐的吉它声,同学们围坐在校园草坪上载歌载舞也成了我们欢乐的记忆。
侨生们回到祖国,来到华师一这所学风严谨的学校很快就融入了这个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的环境。当然也有个别实在坚持不下去的同学如江新辰,可能他们家在国外十分富有,听说还带走了另外一个漂亮的女侨生叫瑞玉回印尼去了。但其他同学没有退缩,跟国内生一样艰苦奋斗,刻苦学习,最后一样也考取了名牌大学,如吴传中,熊玉萍,林桂珍,陈繁华,黄顺发等。有的是下一届走的,听说去了北二外。侨生他们除了从生活条件较舒适的环境来到我们这个生活艰苦的环境外,我觉得他们最可怜之处就是远离父母家庭,年纪小小就独立生活。虽然国家给了他们最大的优惠和关怀,而我们毕竟是国内生,我们习惯了艰苦奋斗的生活,虽努力学习忘记了回家,虽平时休息不回去,但寒暑假我们还是有家可回的。
说到我们高三(四)班的国内生,个个也是“夜明宝珠土里埋”,华师一则把我们打磨成材。我们从“打打闹闹”“不想学习”的初中来到华师一附中除了几个学不下去的外,(有的转回原学校了,有的退学去工作了)。来到这所学校后,我们渐渐习惯了这里浓浓的学习环境。从不厌学到喜欢学后来体会到“知识”的奥秘,到最后努力“探索”,去拼搏并喜欢拼搏,得到了“要拼才能赢”带来的胜利的喜悦,如我们班里的体育天才胡得盛同学,当年华师一女子百米短跑冠军,体操,游泳样样行。乐器拿到手不久就会弹出优美的乐曲,如果在这个年代就非考取个北京体院不可,说不定也可夺个奥运冠军什么的。说到毕晓英同学40年来的数学教导主任也是个专家了,我教我的小外孙数手指难入门,请教了她之后才顺利通过,真正是“行行出状元”,我才体会到了。再说彭汉香同学虽然是青山区政府纪委头头,公务员退休,她是我们领导的领导的领导,但她却很谦虚。龙其才同学简直可以当画家,记得当年出墙报,欺他色盲,是红色我们骗他说绿色,让他把树弄点红色。如今他已经在中学语文老师的岗位退休了,过年时还到江心洲写对联卖。更不用说那些考取交大,北大,北医,北航,军电等各名牌大学的同学们。真是在祖国五彩斑斓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我们的歌声在飞扬。1964届高三(4)班的同学们给我们的母校华师一附中添上了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这里我向你们致敬---------亲爱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