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基本信息 >> 正文内容
校址概况
此地为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中部校址(2005年由武昌区大东门迁入),地名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汤逊湖北路。邮政编码430223。通讯区号(86)027。位于北纬29度20分与东经113度48分交汇处(东距东京3000公里、西距纽约12055公里、南距悉尼8118公里、北距莫斯科6440公里)。古属江夏郡,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1年)属沙羡县管辖。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南江夏郡改名为武昌郡。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此地以武昌郡隶江州。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称汝南县。南北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以汝南置江夏郡隶郢洲。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更名江夏县。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迁治郢城(今武昌)。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鄂州为江夏郡治,隶山南道(全国十道)。江夏郡和江夏县同一治地。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江夏县隶属鄂州武昌郡。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改鄂州为武昌郡。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改武昌郡为清郡,江夏县仍属鄂州。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此地江夏县属湖北武昌府。
民国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后,此地改名为武昌县,初隶江汉道,1930年后隶湖北省第一专署。1949年 6月武昌县人民政府在武昌区成立,初隶大冶专区,1952年改隶孝感专区,1959年11月划归武汉市,1960年县治移于纸坊镇。1961年 4 月,复隶孝感专区,1965年改隶咸宁专区,1975年 11 月划归武汉市辖。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2000年此地(江夏区茅店村)划归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辖。
此地是武汉市的南大门,为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属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介于15.9~17.9℃之间,历年平均值为16.8℃。年总降水量889.2~1862.6毫米,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347.7毫米。日照时数为1450~2050小时。温暖湿润、四季鲜明,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因地处汤逊湖湿地环绕地带,空气总悬浮颗粒物PM2.5等检测数据明显低于武汉其它城区。作为武汉“1+8”城市圈的南部枢纽和国家光谷新科技发展最前沿与湖北省大学城的核心地段,此地交通便捷、区位优越。东与鄂州、黄冈毗邻,南与咸宁交界,西与武汉经济开发区隔江相望,北与光谷广场相连。紧邻武汉三环线与山坡新机场,京珠、沪蓉高速、京广铁路、京广与武广高速铁路、武咸城际铁路、武汉地铁7号线、107国道、武汉市公交901、903、570、572、583、810、811、732、733路均在此交汇,长江水道傍西境而过。距天河机场、汉口、武昌、武汉三大火车站、武汉客运港均在30公里以内,距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均为8小时左右车程,水、陆、空运联系全国、通达八方。
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155—220)率兵80万在今蒲圻市赤壁一带长江遭孙刘5万联军火攻之战而败北。从此天下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这里是当年大战前屯兵之地。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是自西汉以来历代风水大师公认的风水宝地,明代达官贵族与楚昭王争夺这一风水胜地的争斗曾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这里是天下黄姓家族源头地、历史名人熊廷弼(明代兵部侍郎)、贺逢胜、郭正域、吴裕中、董暹 任家相、艾斐(明代七贤士)、黄香(二十四孝)、李 鄘(唐代京兆尹和尚书右丞)、李蹊(唐昭宗时礼部尚书)、沈如筠(唐代诗人)、朱简章(五代著名画家)、张裕钊(清代书法家)、吴伟(清代著名画家)、魏宸组(著名外交家)、谭鑫培(京剧大师)、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人)、项英(湖北首位中共政治局委员)、恽代英(中共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郑凯卿(中共首位工人党员)、李求实(中共早期革命家)、彭孟缉(著名军事将领)等历史名人都诞生于此。
这里也是宋代三元及第状元冯京(公元1021—1094)和明代状元曾泰(公元1382年任明代户部尚书)故里,是一个人才辈出、充满灵气和传奇魅力的读书求学之地。
- 上一篇:校园彩色平面图[ 02-01 ]
- 下一篇:华中师大一附中大事记[ 1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