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高三Ⅲ部 >> 正文内容

高二Ⅲ部读书交流心得之七——陈华彬《阅读习惯》

作者:高二Ⅲ部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1日 点击数:

 

对大多数人来说阅读并不是一件难事,然而,要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却并非易事。说来惭愧,我的阅读习惯是被老师逼出来的。上大学的时候,指导老师要求我们每选一门课,至少读两本相关专业书,不读完不能获得学分。那个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只会计算数据的理科生来说,静心读一本书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我们要读的是专业书。不管怎么样,痛苦的大学读书时光还是挨过来了。进入研究生阶段,本以为可以轻松一些,却每想到读书的压力异常增大。开学第一件事情,导师要求每周必须读一本书,并且每看一本书都要写一篇读书心得。更厉害的是导师还要求读书心得每周上交,并在第二周学术例会时讲评。看一本、写一篇、讲一段,一晃就是两年。没想到这种压力型读书经历让自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上班到现在每月总是要看上一两本书,甚至到了每天不看几页,心理会觉得不踏实。

通常大家的阅读对象是小说、传记等有情节的书,然而,我却更多地喜欢读一些专业书——也许是由于上学那段读书经历的缘故。我阅读的范围主要涉及社会、经济、地理、管理、城市和教育等方面。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讲,读书应保持三种习惯:择书、精读和写心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书籍却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无穷无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最有价值的书是读书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一般我会从专业领域来选择书籍,主要选择该领域内代表性人物的代表性著作。此外,在同等条件下,我更偏向于读外文著作。外文著作有三个优点颇为重要:第一,外国作者往往个人著作数量较少,一位作者一生可能仅写几本书,其写作重心主要是对已有著作的不断修订,这种修订的习惯在国内著书人身上却较为少见;第二,外文书籍的观点相对比较开放,思维的束缚相对较小,能够较好地拓展读者的思路;第三,在专业书的书写用语方面,外文书比较柔和,不生硬,可读性强。选择了阅读对象后,如何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一本书如果过长,往往会导致读者还没读完全文已经忘记了大半内容。多年的个人经验证明,读书时多标注是缓解读书遗忘的最好办法。在读书时如果觉得某段文字较好,可以将其划起来,如果觉得这段让你有所思考,也可以顺手把这些思考写在书边。不要小看这些标注,多年后,再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当看到你当年的感悟时,上一次看书的情境和思考多半能够回想起来。很多人认为把书看完就意味着一次读书的结束,其实并非如此。当然,有一部分人读书是为了消遣与休闲,至于书上写的什么并不重要。然而,如果要想让读书的效果最大化,最好还是要关注读书后的思考。如何思考?这种思考体现在读书过程中对个别问题的标注上,也体现在读完书后的心得记录上。个人认为最好在读完一本书后,写一些读书感悟,一方面可以帮助保持读过书籍的记忆,也可以使读书的思考系统化。

    由于每个人的读书偏好不同,推荐一本符合大众口味的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回顾本人的读书经历,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本书莫过于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这本书虽然是城市规划的理论书籍,但其可读性强,语言颇有文学色彩,内容集城市、建筑、历史、文化、文学和建筑等于一身。该书主要探讨了西方城市从起源到现代的历史演变过程,在对城市的探讨中,不乏对各历史阶段的建筑、文化、政治和经济的评述,富含哲理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未来将有80%的人口居住于城市,我们应该对生活的城市有所了解,因此本人在此隆重向大家推荐这本书。读读这本书吧!读完这本书也许您会对您生活的这个世界一种别样的理解!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