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校园新闻 >> 正文内容

我校毕业生范犇成为哈佛博士生

作者:佚名 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09日 点击数:

范犇 2000——2003年就读于我校,高中阶段担任班长。科教处主任蒋大桥老师当时担任其班主任,王忠副校长当时担任其化学奥赛教练。20031范犇进入全国化学奥赛集训队,获得全国一等奖,被北大保送。大学毕业直接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专业录取,攻读博士学位。他成为该系今年在中国录取的6名全额奖学博士生之一。

近日,《楚天都市报》对范犇进行了专访:

从北大保送生到哈佛博士生——武汉小伙范犇的求学路

记者 陈俊旺 实习生 曾方

每次大考前,他喜欢请“病假”在家自习,说这样效率高。

他自编两本精华练习题集,考试前每天选20道题重做,对比例题分析。

他“缩”读有术:高中时把大学8本化学教材“缩”成8本笔记,然后“缩”成4本,最后每本“缩”成仅30多页。

发现难题,他泡在大学实验室,历经数百次实验,终于取得一项发明专利,引起国内外专业领域广泛关注。

他说:“成功是10%的天赋,加上30%的独立思考,再加上60%的勤奋。30%的独立思考最重要。”


他“缩”读有术,高中保送北大

站在记者面前的范犇并非中规中矩的“书生”,而是充满朝气的“酷”小伙:红T恤牛仔裤,运动鞋,脖子上戴着挂饰。

范犇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母亲就职于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父亲经商。从读小学起,范犇就没有请过家教,体育成绩非常好,爱打篮球、踢足球。

每次大型考试前,范犇总爱请“病假”在家自习,说“这样效率高”。中考前,他让母亲替他请了三四天假,然后泡在家里复习,累了就看看电视听听音乐,结果夺得全校第一名,考入华师一附中理科实验班。

刚读高一时,范犇被选为化学奥赛的种子选手,备战2003年全国化学奥赛。他买来大学化学课基础教材,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四门课的8本教材,他只用了两年时间便自学完,做了8本读书笔记。之后,他又把8本整理成4本,每门课200多页,第二轮再“缩水”成4薄本,每门仅30页。

“把厚书读薄,去粗存精,是吸收知识的过程,这对高考备考同样有效。”范犇说,他当时还有两本精华练习题集,每次考前,就把精华本拿出来,每天选20道题重做一遍,再对比原来的例题解法进行分析。

2003年1月10日全国化学奥赛决赛落幕,范犇获得一等奖(第4名)。北大元培计划班向他伸出橄榄枝,直接录取了他。

当其他同学仍忙于备战高考、等待录取结果时,范犇却逍遥自在去拜师学习萨克斯,才学了四个月便已娴熟,还专门跟师傅到酒吧演出,母亲惊喜之余,邀请亲朋好友前去捧场。

大学泡实验室,取得专利发明

北大教学氛围宽松自由,元培计划班更是注重培养学生个性。范犇选修了化学、电子学等方面的大量课程,为后来的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一下学期选专业时,范犇选择了化学专业。读大二时,他进入北大纳米化学研究室,导师是长江学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刘忠范教授。范犇如鱼得水,进步很快。

实验室设备白天多由博士生使用,作为本科生的范犇只能趁晚上做实验,熬夜做到两三点是家常便饭。范犇发现,实验中经常需要把碳纳米管从一种基底转移到另一种基底上,如果按传统方法操作特别复杂,费时费力,成功率低,自己何不找找更便捷的方法?

去年初,范犇与实验室的博士生焦丽颖合作,着手研究更简便有效的转移方法,经过数百次实验,他们终于找到捷径。2006年9月,范犇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申请了“控制转移碳纳米管阵列技术”的发明专利。

此项发明在国内外业内引起反响。北大物理学院一位教授专门派自己的博士生,向范犇了解该技术。去年12月,在波士顿举行的国际材料学年会上,范犇的另一导师张锦教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范犇的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

范犇颇引以为豪的并不是取得了这些成绩,而是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思考、善于创新最重要。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处专业领域,关注科研中的新问题寻求突破口;一旦瞄准了目标,就要锲而不舍。”

才华和诚挚动人,赴美免费直读博

临近大四时,不少同学忙于申请出国留学。范犇想去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因为美国的纳米科技走在世界前沿,其精英荟萃在哈佛大学。

按照惯例,要申请全额奖学金就读哈佛大学等美国名校,需要非常拔尖的学科成绩和英语水平。范犇的托福成绩考了637分,但他在校的学科成绩只能算中上等,申请哈佛大学并没有竞争力。此时,是他的本科科研成果——控制转移碳纳米管阵列技术,让他受到哈佛大学化学系教授CharlesM.Lieber的青睐。

Lieber教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纳米科技权威。去年5月,Lieber教授来到北京大学访问演讲。范犇对这位纳米材料界的领军人物仰慕已久,对他的著作早有拜读,只是苦于没机会当面请教。

Lieber教授演讲结束后,留了一些时间让大家提问。因时间短暂,Lieber教授并没有把范犇的问题解释得十分清楚。Lieber教授回国后,范犇又发邮件请教。通过一封封E-mail交流,范犇被Lieber教授的博学和亲和力所折服,萌生了想当其研究生的念头。

哈佛大学是全球入学竞争最激烈的大学之一。其录取率在美国是最低的,每年的申请人来自全美各地和世界100多个国家,个个都是“尖尖”,仅中国的北大、清华及各名校中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多达千人。

今年1月,范犇致信哈佛大学和Lieber教授,渴望能成为他的博士研究生,介绍了自己的发明专利情况。Lieber教授致信范犇的导师刘忠范教授了解详情,刘教授也推荐了这个聪明的学生。

Lieber教授很快给范犇回了邮件,并提出3个问题:“一、你认为一个成功的科研者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二、你在本科期间取得的最大科研成果是什么?为什么你认为它很重要?三、你为什么要读博士?”范犇诚挚地回了信,畅谈了自己的纳米梦和科研观。

范犇的才华和真诚打动了Lieber教授。2月6日,范犇收到来自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范犇被录取的专业是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他是该系今年在中国录取的6名全额奖学金博士生之一。5年下来,奖学金总额约27.6万美元。

妈妈说:儿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范犇一接到通知书,就打电话告诉了母亲。听着儿子欢快的声音,母亲孙筱华喜极而泣。她说:“在字典中,‘犇’是‘快跑’的意思。儿子从读华师一附中,到保送北大,再到哈佛大学,每一步的目标都很明确,计划都很周密。”

“他总像海绵一样,会主动汲取各种知识。”母亲毫不掩饰对儿子的夸奖:儿子一岁半,就认识了不少汉字;读幼儿园时,就喜欢和妈妈一起坐在沙发上讨论数学题目。爱好也很广泛,喜爱篮球、足球、台球等体育运动,大二时曾任元培计划学院篮球队队长;爱吹萨克斯,喜欢听贝多芬、肖邦等古典音乐;还热爱文学,高中时曾担任校学生会学宣部副部长;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高三暑假还曾到本报教科文卫部实习。

孩子暴露出的缺点,孙筱华会及时指出。范犇7岁读一年级时,有一次晚上做完作业后,书本也不收就上床睡觉。孙妈妈便将他的书本从二楼窗口给丢了出去,然后很平静地对儿子说:“你不收捡课本,我把它给丢到楼下去了!”5分钟后,孙妈妈重回卧室对睁着大眼睛发呆的范犇说:“睡不着?是不是因为书本丢了?”范犇点点头,自己下楼把书本给拾了回来。

孙筱华说,这就是让儿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如今,儿子的草稿本也是一本一本顺顺溜溜的,连打草稿也是规规矩矩的,从不乱画。

范犇和母亲很热乎,即使上大学后的寒暑假,母子俩坐在电视机前聊天,能聊到凌晨两三点。无论是学业生活中的感悟,还是谈了女友后感情上的困惑,范犇都讲给母亲听,母子俩总能像朋友一样地交谈。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