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高三Ⅱ部 >> 正文内容

高一Ⅱ部 健康课堂理论研究之二合作性学习方法——从高一(14)班级管理中体现合作学习

作者:乐晓峰 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2日 点击数:

 

 

一、合作性学习方法的历史溯源

合作性学习其实绝对不是什么新鲜出炉的教育改革产品,从思想溯源这个角度说,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论语》中孔子本身非常提倡弟子们之间的相互学习,文中也随处可见诸多弟子的切磋之句,如《论语·颜渊》中司马牛忧虑自己没有兄弟朋友时,他的同学子夏就教育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而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的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

二、合作性学习方法的意义

合作学习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广泛传播,并不断发展,甚至被认为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主要还是因为它所能发挥的功能作用极为显著。

1)有效促进学习。

同伴教学是一种促进学习的有效方式,教育认知学研究证明,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致”。“精致”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向他人解释材料。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会不断遇到这样的机会,这样学习会变成一次又一次“打造精致”的过程。于是我们的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效能将大大超越其他形式的学习状态。

2)群体互相依赖。

在现在这个需要多元素质、多元发展的社会中,团队合作意识已经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学会了双赢,才有可能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在我们的合作学习中,最终的成绩认定是靠团队的整体实力体现的,所以,团队中的成员只有相互依赖才能实现合作,人际间的合作又能大大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所以,群体互赖是第二大好处。

3)满足选择心理。

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需要被关注、被认同和能够自我实现的,而课堂应该是满足学生求知需要的场所。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并不是“脑子笨”,而是“不愿意被迫学习”。所以,我们的合作性学习则正好给予了同学们各种选择和争取的机会,大家能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学习要求的最大满足——这是极为符合教育心理发展规律的。

4)提升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与他人一起进行建构的过程,只有与同伴一起才能更好的认知、更快的解决问题。所以,学习者通过在相互作用和促进的过程中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乐于接纳别人的良好建议而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最终实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这样自然提升了所有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总之,华师一合作式探究学习强调的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强调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互动性、合作性、分享性。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和合作意识,培养探索和创新能力。合作式的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更培养大家批判的思维习惯。这些能力更适宜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开展合作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让同学们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径。

三、合作性学习方法的操作步骤

1.华师一合作性学习的模式探究

合作性学习已经历了数十年的研究发展,在华师一,笔者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将其划分为三种主要的合作模式。

①正式的合作学习

正式的合作学习有固定的小组成员(一般3-5人),而且组员之间的关系会持续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同时小组的学习任务明确集中。在班级成立之时,学生们可以通过教师分配或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小组,确立小组负责人,并为小组选取一个充分体现成员特色的组名。

学习小组一旦成立便已经置于一种合作程序中,同学们必须在积极的相互交往中增进智力和社会性的发展。当然在完成不同的学科、不同目标的合作学习任务(例如物理实验、文学探究、数理逻辑分析、计算机程式编订、机器人研制等)时,小组应采取相应变化的途径和手段以确保协同活动顺利进行。

②非正式的合作学习

这种合作学习是相对于前面提到的正式合作学习而言,因为这种合作方式在时效上相对短暂,也许只持续几分钟已完成,事实上这种合作形式在学校学习中更为普遍。它是建立在同学们有强烈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积极展示的能力和意识的基础上的,在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之间相互转化、积极互动。例如同学之间的简短讨论、同伴阅读法、对话记录法、课前读书会、思考(同伴)交流法、作文交流法、网络平台交流法等等。另外,在我们的常规学习过程中,还会有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室”“自主交流”和“学生讲堂”等形式,都依赖这种非正式的合作性学习开展。

③合作性团体的学习

合作性团体是指合作小组的成员更加广泛和多元,小组由不同性质的成员组成,代表学校里不同性别、能力水平、文化背景甚至民族的群体,包括师生之间,乃至学生家长、各类社会人士也可以建立合适的合作性团体。它是以同学们的各类广泛的社会性研究学习为主要活动来培养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的合作方式。比如华师一的“第二课堂”“综合社会实践”等课外研究性学习。

2.合作性学习的操作流程

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

第一,合理分组,推选组长。各小组一定要推选出具有说服力、号召力的同学担任学习小组长(最好是定期轮换)。

第二,小组取名,定座右铭。各小组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选取一个个性化的组名和一句体现大家共同目标的座右铭。

第三,建立公约,共同遵守。小组要有自己的合作公约,可以在班级公约的模板上进行小组的修订、细化,最终必须取得小组所有成员的认同。公约一旦确定,即时生效,所有成员一视同仁。

最后,制定组牌,时时提醒。小组制作一块个性化的组牌,将组名、座右铭和《小组合作公约》等尽量完整的呈现在组牌上,起到展示和提醒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 

第一,分工。小组成员依据《小组合作公约》,首先明确自己的分工和职责。

第二,自学。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宏观指导下,首先进行有目标的自主性自学。

第三,讨论。小组内成员将本组议题先相互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提出存在的重点、难点、疑点。

第四,展示。小组展示汇报,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和展示学习中的收获、学习中的未能解决的问题。

最后,融会。认真听取其他各组的汇报,认真释疑,利用交流展示汇报的过程解决自身未能解决的疑难,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

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 

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分以下两个层面进行:

①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按照小组公约制定的评价奖励方案,周期进行合作小组内的自评和互评形式。评价结果作为优秀学生评选的重要依据,每学期的综合评价结果进入学生个人素质评价成长档案袋。

②对合作小组的评价:根据班级制定的评价奖励方案,任课教师参与,实行“捆绑”式评价。将《小组合作公约》的制订和执行情况作为评选优秀学习小组的重要依据。评选出“周最佳”“月最佳”“学期或年度最佳”学习小组,给予奖励。

总之,合作性学习有五个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二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三是个体责任;四是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五是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

3.华师一克服合作学习的潜在弱势

大家很清楚盲目开展合作性学习会产生的一些的不良因素(例如:形式大于实质,学生发展不全面等),所以在同学们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尤为注重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发现性学习与合作式探究学习的相辅相成。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性、发现性和合作探究三种。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主要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中获得和牢固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首先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同学们必须通过课堂教师的讲解(听讲)把学习内容进行内化,并逐步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而发现性学习正好与接受性学习相反,是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去发现、去获取,这种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发现。最后的合作式探究学习则是前两者的辅助学习方式。我们提倡后者,不代表同学们的学习要喧宾夺主,所以,华师一的学习者必须找到最科学的多元学习方法的搭配模式。比如一节化学实验课的操作就可以用三种方式演绎完成:观察教师演示、自己独立完成和小组分工合作。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