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校友动态 >> 正文内容

同窗华师一 再聚半世纪

作者:周本年 编辑: 来源:校友会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4日 点击数:

 

 

同窗华师一  再聚半世纪

 

周本年(1965届校友)

 

秋高气爽,江城迎来了万物收获的美好季节。重阳节前,武昌老年大学的二楼会议室里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有一群两鬓染霜的老人同样也在收获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喜悦,这是华师一附中原初三(二)班的30余名昔日同窗,在五十年后的再次重逢。

梧桐浓荫的彭刘杨路老年大学门口,作为东道主的黎利,笑吟吟与每一位赶来的班友们握手致意,她是这所老年大学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把青春留给边疆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陈家琅回来了,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工作和定居的周本年回来了,已在香港定居的老团支书钟琪也特地赶回武汉,班上年龄最大的毛少金辛苦地背着两大袋水果,李学颜刚做手术身体还未完全复原,唐墨珍拎着早起亲自烧的几个菜,还有经热心同学多方打听联系,从毕业后就一直没见过面的班友也来了,大家拉手一一辨认,重逢的话题不断。

最让大家惊喜的,已88岁高龄的班主任刘旭晃,在肖剑南等人的搀扶下来到现场,老人家音貌依旧,笑颜还是那样慈祥,看见分别四十七载的学生,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主持丁毅锦的一声:“起立!”仿佛回到当年上课的情景,大家齐刷刷的喊到:“老师好!”向恩师鞠躬行礼,开始了今天主题“半世纪、再相聚”的同学会。师生们畅谈回首,老先生非常惬意,对这个班的昔日往事如数家珍:“你们这个班是我一生教学过程中带过最好的班,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被省里评为优秀班集体!”不过,当年的童稚已很少人能记得起此事。攀谈过程中,刘老对桂黎明等当初赴新疆的几位同学充满了挂念之情。

开始发言了,半个世纪的光华流泻,五十来年的离情别怀,这些与共和国完全同龄、与华师一完全同岁的每个人都有不尽的言表,谁先说呢?大的让着小的吧!连文勤,王莉是班上唯一带着红领巾入的学,尽管现在也都过了花甲,讲话时激动不已仍掩不住一丝当年的羞涩。从某发电厂建设工地专门请假回汉、该项目总负责人王甫爱说:“当离开校门后,正是有了华师一的经历,才能得以捕捉到许多机会去创业和发展,因为什么?因为我是华师一毕业的!”话音一出,赢得大家一片掌声。“回想起来,华师一是我们人生梦想之起点,老师他教会我如何低调,如何沉默少言,如何在人生关键时刻‘量体裁衣’作较理性的选择……”已成为计算机数学硕士生导师的魏忠海如是说。

依然那么心细的纪元,带来的那张泛黄又重新放大的全班毕业照,被大家珍宝似地传过来递过来,“曾记当年骑竹马,转眼又是白头翁”,沉淀的往事被记忆唤醒,窖藏的琼浆启封后当然更香醇!有人描绘各课老师的恩泽辛心,有人数说着打听寻找班友过程中的趣事,有人叙述自己的人生感悟,有人满脑袋地搜索起母校的件件往事:在学校大操场上,我班的400米女子接力从落后追到第一,班主任偷偷塞给跑最后一棒吴邵南一个面包,那个年份,一个面包意味着什么?三年自然灾害最饥荒的年份啊!在学校大礼堂里,我们曾聆听烈士之女欧阳本纹讲述“我的一家”,演出我班自编自排的活报剧《雷锋童年》,一起在湖北剧场观看电影《洪湖赤卫队》,一起欢呼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和赫鲁晓夫下台。每年的元旦节前,清馨的校园内更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每间教室里荡漾着青春的节拍!晚会结束后,排着队到食堂按班级人数领取一桶一年才有一次的面条汤,那实际上是以水为主、再三兑水的“清汤寡面”,也将大家美得心花怒放。回首那段难忘的岁月,不啻依稀如昨,感慨万分!

是啊,大东门内千家街的学庐桑园是他们憧憬的起点;世事变幻,时光流转,大家天涯海角各奔东西,焚膏继晷,风雨满程,春华秋实;五十年后,早已美梦成真绚烂至极已趋於平淡,重逢时,只需相互辨别昔日的青春是否被刻上岁月的痕迹!

尽管依依不舍,考虑到老先生的身体条件,还是提前护送老师回家了。孟子曰:“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桃李芬芳,不凡的老师必教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许多人在后来的事业耕耘中很有业绩,博士、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公司经理,以及担任各级领导的比例就占一大半,虽说机遇各异事业各成所获大小轻重难于计量比拟,但这个班人才荟萃那的确名副其实,从事的技术领域多多、成果累累,获国家级、部级科技奖、值得一书的同学大有人在,只是限于篇幅不一细述。在时光湍流溅起的浪花中,“生命”也许是永恒的命题!仅与此命题有关联的同班同学就有好几位:

王新陆,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的中医内科专家,他父亲王自申是华师一附中的创办人之一;毛平,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血液病学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唐墨珍,教授,省级新生儿科医学专家;这三位毕生从事各种疑难病症研究的老同学,抢救与治疗的高危病人、病儿不计其数。还有,谭玲玲,瘦弱身躯的她在颐和园抢救不慎落水儿童,受到《北京晚报》的报道和表彰;何建玲,也是在北京偶遇一病危倒地的路人,她联系医院抢救和陪护,直至病人转危为安。

特别要说的是该班真正的英雄 — 陈寓平,于19717月在房县插队时牺牲,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事迹曾编写进湖北省初中语文教材。寓平同学离开大家已经40多年了,每有良朋聚首仍然都怀念他。关爱生命,为之作奉献已值得敬佩,而书写生命价值、唱响生命赞歌的逝者更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老班长袁淑琴跟往常一样举着摄像机,汪善群也跟着忙前忙后的拍照,记录久别学子的笑语倩影;马绪先、张启娥分发着午餐点心,徐文恩分发着这次聚会的纪念品… …。也许久别的重逢自有一种缘分把彼此的诚挚牵系,三个小时过去了,畅叙豪谈诉不尽,互道祝福祈珍重,时通信息再相约!有人建议以歌声结束这次难忘的聚会,在大家的荐举中,几位公认有歌唱功底的同学兴致勃勃地唱了起来,朱小会的浑厚、黎利的宛转悠扬、许明哲的细润,丁毅锦还是省厅局合唱团的领唱。没想到,这次新聚的唐墨珍那清亮的歌喉一出,又惊倒了四周一片,还有李昌尧飘逸的男中音,都获得了大伙的鼓掌叫好。

有人戏谑:名师出高徒,一个班能够出这么多从不跑调的好嗓子,是不是也是班主任教出来的!语老师怎么会教学生的音乐课呢?当然不是。这里面有一段久疏的故事:原来,当年老师在班上读念古文或诗词律赋时,可不是现在人所熟悉的朗诵方式,而是从他私塾老先生传承下来的“吟诵”。歌,咏也,古代的诗大概都是配乐吟唱的,诗文可歌,诗歌同源。按今天的眼光,这濒临失传的技艺绝对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刘旭晃老师那浓浓的湖南口音吟唱,其间还配有疾徐摇摆的体态,余音缭绕,多少年了,当年老师浓郁的行腔、美妙的韵律,至今还令人梦萦神驰!

1965届初三(二)班毕业照

 

 

2012年10月1965届初中毕业校友再相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