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研管理 >> 正文内容
理论与实践共长,细节与宏观齐飞
——“两书一帖”活动感想
华师一附中 高明
今年,学校科教处针对青年教师举办了“两书一帖”的活动。在长达一个学期的活动中,感想颇多、收益颇深。
大学毕业进入华师一至今,已将近9年。回想这些年,一堂堂的常规课、一场场的展示课,从当初懵懵懂懂到现在成竹在胸,从昔日白纸一张到如今蓝图初绘,在授课这个层面上,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不管是过程还是结果,我自认已经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学生反馈和同事点评也印证了这一点。
但在我内心深处,每次授课完毕,总有一种无法完美的感觉,我能看到更高的山,但似乎总也到达不了终点,可谓“拔剑四顾心茫然”。在此,要感谢各位领导和名师,他们的指点,让我意识到,原来我是到了一个瓶颈期,症结正是教育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他们告诉我,“越往上走,越要讲理论”,要多阅读专业书籍报刊,多关注一下理论,多关注一下教育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在教书过程中要多思考,学会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并付诸文字,再反馈到教学实践中来,这样才不至于一直在“教书匠”的层次上原地踏步,才会进入更高的层面,才能一窥“教育是一门艺术”的奥妙。
专家们的言传身教让我豁然开朗,因此,在科教处新秀工程之前,我已自购多本教育理论书籍,如《教育的艺术》、《教育案例赏析》等等。
时间就像海绵,挤一挤总会有的。书放在办公桌的左上角,每天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之后,拿起手边的书翻上几页,思考一番,随手写上几笔心得。三月,科教处开展读书活动,可谓正中我的下怀,读书的劲头更足了。那些间隙的时光,比如课间等几乎全被我用来阅读,不到2个月,指定的两本书已从头到尾、仔仔细细过了一遍。
在我看来,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学教材,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教育学各个方面的常识,读完以后,让人对教育学理论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框架,对搭造知识构造非常有好处。但篇幅所限,每个知识点并没有详尽展开,也缺乏理论的实际应用,实用性稍嫌不足。且由于出版时间的原因,对最新的教育理论,比如“高效课堂”等并没有涉及,所以阅读的时候,常常要借助网络查阅一些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并结合《教育报》等专业报刊,了解教育理念发展的最新动向。
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给教师的建议》是教育学中的经典著作,里面没有太多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教育方面的一些小案例、小建议。虽然出版已经几十年,但并没有落后于时代,现在读来,仍有满满的体会和帮助。尤其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正是每一位人民教师的基本出发点。
这些书的,让我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决定在继续扩大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多写论文,多搞科研,争取能在这一轮的教学中,初步形成自己一系列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
除了“两书”,科教处还开展了“一帖”的活动,要求青年教师练好字、写好字、板好书。一堂精彩的授课,离不开完备的教案、深入浅出的讲解、师生的良好互动,这三大方面我都略有心得,但在板书这个细节上,我十分惭愧。
在学生时代,由于从小对理科兴趣浓厚,无形中忽略了字的书写,导致如今的笔迹工整有余、舒展不足。因此,每次上公开课时,对自己的板书总是不太满意。
同样,在科教处布置任务前,我也买过字帖,也曾多次想把字练好。可总是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坚持,收效甚微。这次,在任务的压力下,我把字帖放在办公桌上,规定好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前练上一页。
字帖很快练完了,但由于基础薄弱,字虽有些长进,但并未有大的改观,离我理想中行云流水般的行书仍有十分大的距离。所以,我决定以后继续这个训练,还是每天争取练一张,坚持一学年。力争无论是宏观还是细节方面,让每一堂课都无可挑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我现在正处于向第二境迈进的关键阶段,青年教师成长活动的开展,正如“及时雨”,帮我完成了很多一直想做而又总是找理由推脱的事情。而这些修炼,正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次的“两书一帖”活动结束了,但我的新一轮成长行动才刚刚开始。每一天,为明天,加油!
- 上一篇:关于校本科研课题开题的通知[ 02-10 ]
- 下一篇:“同题异构”案例包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下载通知[ 09-11 ]